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18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0 毫秒
91.
成都市冬季3次灰霾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基于成都市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气态污染物和PM2.5中组分在线监测数据,对2019~2020年成都市3次灰霾污染过程气象要素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CMB模型模拟获得研究期间PM2.5污染来源及变化趋势,剖析各污染过程成因.结果表明:① 3次污染过程均发生在相对湿度和温度持续上升,风速和边界层高度持续降低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日均相对湿度均大于70%,日均温度均大于8℃,日均风速均低于0.8 m ·s-1,日均边界层高度均低于650 m;② 3次污染过程中主要组分均为NO3-、OC、NH4+和SO42-,其中NO3-质量浓度和占比污染时段较清洁时段增长倍数均高于其他组分,分别增加了1.47~2.09倍和0.22~0.35倍,NO3-是成都市冬季PM2.5污染的关键组分;③ 3次污染过程SOR均值为0.40,NOR均值为0.27,SO2和NOx的二次转化程度较高,SO2向SO42-转化以夜间非均相氧化反应为主,NOx向NO3-转化以非均相水解反应为主;④ 3次过程变化特征略有不同,过程Ⅰ呈现出明显的二次硝酸盐主导的特征,过程Ⅱ PM2.5浓度上升过程中主要受燃煤排放影响,PM2.5浓度高值时段主要受NO3-影响,过程Ⅲ总体仍为二次硝酸盐主导的特征,但部分污染时段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有所增加;⑤二次硝酸盐、二次硫酸盐、机动车和燃煤源为研究期间主要污染来源,PM2.5浓度与二次硝酸盐贡献率正相关,与扬尘源贡献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
硅酸钙和生物腐殖肥复配对葱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蔬菜的安全生产是切断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关键环节.为研究硅酸钙和生物腐殖肥复配对葱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在实际镉污染蔬菜地设计4种不同处理(T1:0.5%硅酸钙+0.5%生物腐殖肥、T2:0.5%硅酸钙+1.0%生物腐殖肥、T3:1.0%硅酸钙+0.5%生物腐殖肥、T4:1.0%硅酸钙+1.0%生物腐殖肥)及空白对照(CK),并分析不同条件下土壤pH、DTPA有效态镉、葱生物量和葱内镉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处理均能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DTPA有效态镉含量,其中T3效果最明显,14、28、42和56 d时土壤DTPA有效态镉含量相对CK降幅分别为60.71%、49.54%、44.63%和58.94%;复配处理提高了葱地上部分生物量,其中T3和T4促进作用更显著,56 d时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07.19%和107.99%.不同处理对葱吸收镉的影响不同,56 d时,T4葱地上部分镉含量相对CK减少43.80%,有效减少植物对镉的累积,同时提高葱地上部分生物量,T4处理是较好的复配改良剂配比.  相似文献   
93.
通过运行双室的异养-硫自养联合反应器(下部为异养区、上部为自养区),去除高浓度高氯酸盐(ClO_4~-)废水.考察不同进水碳氯比(C/Cl)和ClO_4~-浓度条件下,ClO_4~-的降解特性及出水硫酸盐(SO_4~(2-))浓度.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进水C/Cl比由2~1,反应器在36 d快速成功启动;进水ClO_4~-浓度由250 mg·L~(-1)提升至400 mg·L~(-1)时,微生物对高浓度ClO_4~-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ClO_4~-的去除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通过调整C/Cl比至1.2,可减少自养区ClO_4~-负荷,使出水SO_4~(2-)浓度降至250 mg·L~(-1)以下.此外,本研究证实了细菌分泌的溶解性有机物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是造成自养区出水TOC升高的原因.由于采用异养-硫自养联合工艺,控制碳源的投加,从而减少了异养区污泥的产量;同时,异养区产生碱度可以平衡自养区产生的酸度,减少了自养过程中碱度的投加;异养区产生碳酸盐也可以作为自养区的碳源,实现了异养区和自养区功能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94.
针对目前我国PPE(个体防护装备)在作业场所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PPE的监管。为了构建PPE在作业场所中安全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因此首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PPE信息进行标准化,本文提出了PPE信息的线面分类,业务流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数据元的标准化过程,结果确立了用户信息、人事信息、PPE信息、选型规则信息作为PPE信息管理平台层级数据元目录,确定了用户编号、地区代码、PPE类别代码、工种等86个数据元,基本涵盖了建立在作业场所中PPE信息平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能为后续建立PPE智能选型数据库平台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
玉溪市地质灾害多发,电网覆盖面广,电网遭受地质灾害的灾变损失较大。通过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电网遭受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等确定相应权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电网遭受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构建电网遭受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玉溪市各县区电网遭受地质灾害的风险值进行综合评估,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等级区划。评估结果表明,玉溪市16.34%地区电网遭受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较高,整体遭受地质灾害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6.
GaN HEMT器件在高压、高频、大功率应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逆压电效应是其高可靠应用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研究了GaN HEMT存在的逆压电效应,分析了逆压电效应导致的器件性能退化机理,定位了逆压电效应引起器件的结构损伤位置,最后给出了抑制逆压电效应的方法,以期提高GaN HEMT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7.
与人类历史上历次危机相比,始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经济危机与环境气候危机的"同位缠结".世界各国在运用政策工具大力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气候变化的约束.因此,设计一系列既能缓解经济危机又能应对气候危机的政策和制度,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日本推出的"住宅环保积分制度",其设计理念、制度框架、运行机制、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优点,为我国发展环保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上佳借鉴.  相似文献   
98.
在分析南湖水质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r、Cu、Zn未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d 和Pb严重超标。 Cu、Zn、Cd、Cr污染存在一定的同源性,而Mn、Fe、Ni、Pb污染具有多源性。污染物通过皮肤接触途径造成的危害要远小于饮水途径,致癌物风险比非致癌物高1~8个数量级,其中Cd对总风险贡献率为62.16%,成为主要的风险污染物。8个监测点都检测到致癌物,且风险度高于可接受水平,应引起环境治理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99.
六价铬细菌还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业化进程中铬(Cr)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Cr(Ⅵ)由于具有致癌、致畸变作用以及极强的水相迁移性使其成为Cr污染的主要形式,而Cr(Ⅲ)在环境中易形成沉淀且毒性较小,因此将Cr(Ⅵ)还原成Cr(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Cr(Ⅵ)污染治理策略.Cr(Ⅵ)还原成Cr(Ⅲ)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微生物转化,其中细菌介导的Cr(Ⅵ)还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铬污染修复方式,具有反应温和、能耗低且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因此其还原过程的分子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已发现的Cr(Ⅵ)还原细菌种类以及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Cr(Ⅵ)还原的分子途径和具体的功能蛋白,逐级深入的展示了目前已研究的Cr(Ⅵ)细菌还原的分子机制,对目前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0.
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导致淡水蓝藻水华污染现象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产生和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由于MCs对动植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且其在水体中很难被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效去除,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和去除MCs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针对MCs的结构与毒性、降解菌株、酶催化降解、降解基因和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微生物降解MC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湖库水体MCs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