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2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1篇 |
综合类 | 46篇 |
基础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5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走滑断层是埋地管道常见的地质灾害威胁,断层作用下管道会发生较大的拉压应变而失效。为得到X80管道的设计应变,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走滑断层作用下管道的应变响应数值计算模型,模型使用壳单元模拟管道,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土壤约束,采用西二线实际工程的管道应变影响参数范围,计算了管道的设计应变;为预测管道的设计应变值,基于以上参数化分析得到的4 817组设计应变结果,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管道设计应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预测准确性良好,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可以为断层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应变设计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曲靖境内南盘江近12a(2006—2017)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阐明南盘江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污染指标的时空变化,评价了南盘江水质现状。 相似文献
13.
纵观国外同类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机构3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化学事故应急响应专线的现状,提出了扩大化学事故应急响应专线的服务范围、加强化学事故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及加强与国内外同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了不同光谱检测方法在危险化学品识别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荧光光谱法、磷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讨论了各方法的原理、仪器组成、应用场景及适用性,最后对光谱检测方法识别危险化学品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省域旅游发展的错位现象及旅游资源相对效率评价——以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中国大陆31 个省级区域2000—2009 年的面板数据(因资料有限,未计算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构建错位指数,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 ”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相对效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正向错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发生负向错位现象的地区主要位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效率的驱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效率排名与错位指数排名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结合两者的关系为未来省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2、H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时段内CO2小时浓度年均值为(404.4±27.9)×10-6,与瓦里关大气背景观测站和全球背景观测站CO2年均值浓度水平相当,水汽小时浓度年均值为9.44g/m3,年总蒸发量为1321.5mm;CO2、水汽浓度和蒸发量均存在显著的月、季节变化特征;CO2和水汽通量存在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全年白天均表现为较强的碳吸收,观测时段内CO2总吸收量约为-3047g/m2;夜间表现为碳排放,观测时段内总排放量约为2631g/m2;气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均会对区域内CO2 相似文献
18.
铜尾矿区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和氮磷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杨山冲铜尾矿废弃地人工覆土上生长的9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物对尾矿基质中重金属和氮磷的吸收特性以及与基质理化性质之间的关联。土壤样品采集时沿基质垂直方向分为4层:A层(覆土层0~5 cm)、B层(覆土层5~20 cm)、C层(尾砂层20~25 cm)、D层(尾砂层25~40 cm),植物样品采集时草本植物分地上和地下2部分、木本植物分根、茎和叶3部分采集。结果表明:随着9种植物生长,A层和B层基质理化性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A层中w(总氮)、w(氨氮)、w(硝氮)、w(有效磷)和w(有机质)显著高于C、D层(P〈0.05),B层中w(有效态Cu)、w(有效态Zn)显著低于A、C、D层(P〈0.05)。9种优势植物对Cu、Pb、Zn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草本植物以根系积累为主,木本植物以叶片积累为主。草本植物对尾矿基质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性,其中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根系中Cu、Pb、Zn的富集量均最大,耐性表现最突出,是较为理想的铜尾矿基质的修复物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9种植物体内氮磷质量分数也各不相同,其中木本植物叶中氮磷质量分数均大于根、茎。木本植物体内w(总氮)与w(总磷)、w(Cu)、w(Zn)相关性较好,草本植物体内w(Cu)、w(Pb)、w(Zn)之间相关性较好,表明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通过对烟在建筑物内部蔓延路径和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将顶棚射流高度、烟气、热量积聚的特定规律作为进行自动消防设施安装的依据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