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酸性矿山废水区域沉积物中嗜酸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酸性矿山废水区域酸性沉积物样品,运用16S rDNA克隆文库技术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嗜酸菌类群以及它们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嗜酸菌类型较新,大多数16S rDNA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7%以下.这些嗜酸菌主要为Acidobacteria,β/-γProteobacteria,δ-Proteobacteria,Nitrospira,Candidate Division TM7,low G+C Gram-positive类微生物.在这一酸性生态系统中,δ-Proteobacteria类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对酸性沉积物中嗜酸菌多样性的研究有利于发现高效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克劳氏芽孢杆菌(Bacillus clausii S-4)吸附Zn2+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验证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Zn2 的可行性,筛选了一株高效吸附Zn2 的微生物菌株克劳氏芽孢杆菌Bacillus clausii S-4.采用火焰原子吸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这种新型生物吸附剂在水相中吸附Zn2 的性能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lausii S-4菌体在20℃、30℃、40℃条件下,吸附Zn2 的最佳pH为4.5,吸附容量为57.5 mg/g,吸附容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吸附平衡时间约30 min.吸附前后,B.clausii S-4菌体表面上的化学官能团和金属离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OH、-NH4 、-COOH、(-CO-NH-)、-C6H5等官能团可能参与了吸附过程.0.1 mol/L HNO3、HCl和EDTA对锌的解吸附效果较好.在矿山废水中,B.clausii S-4菌体对Zn2 的吸附效果也比较理想,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省际星级酒店的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整体星级酒店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高;各省区之间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差距较大,规模效率差距较小,且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绝大多数省区星级酒店发展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阶段.根据星级酒店的效率、规模收益和产出,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星级酒店发展划分为四个类型.  相似文献   
84.
典型城市河流(凉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集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河流(凉水河)表层沉积物,利用BCR三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中Cd、Cr、Cu、Ni、Pb和Zn的赋存形态特征,分析环境因子与重金属形态的相关性,并利用风险评估指数法(RAC)评价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d以弱酸溶解态(B_1态)为主,平均含量为0.27 mg·kg~(-1);Cr、Ni和Zn以残渣态(B4态)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55.50、17.41和51.84 mg·kg~(-1);Cu以可还原态(B_2态)和B_4态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19.73和19.25 mg·kg~(-1);Pb以B_2态为主,平均含量为14.96 mg·kg~(-1).此外,在凉水河表层沉积物中,B_1态Cr与粒径中值呈正相关(p≤0.05),而B_1态Zn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Cd为高风险(B_1态占总量比例为40.51%).  相似文献   
85.
统计分析海河流域水资源量和污废水入河量数据(2001—2012年)、降水量数据(1956—2012年),以及水资源利用、污废水排放、社会经济、人口等数据(1980—2012年),探究了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的特性及成因.结果表明,非常规水源补给的河流具有污径比高的特性:海河流域河流污径比高,平均污径比为35.7%,其中海河北系污径比最高,达到90.5%,滦河及冀东沿海污径比最低,为25.6%.降水量的持续减少、山前水库带对水资源的截留以及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增加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是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的一个主要原因:降水量持续减少,1956—1980年平均降水量为559 mm,至2012年平均降水量降低至502 mm;水库、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73%的山区河流流量被水库截留;流域地表水资源平均开发利用率高达63%,这些均导致平原河流径流量持续减少.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污废水排放量增加,是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工业产值、城镇人口数量均与污废水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复相关系数均超过50%.海河流域中部平原区河流以非常规水源补给将长期存在,考虑非常规水源水质水量的协同保障,对满足生态需水量、改善缺水河流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以海河流域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密度和排放行业结构分析,系统解析流域污染源结构.结果表明,流域废污水来源复杂,污染物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工业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流域北部废污水排放以生活污水为主,南部以工业废水为主,COD排放以工业源为主.污染物排放空间格局上,COD排放主要集中在北三河、子牙河及徒骇马颊河水系;氨氮排放在子牙河水系高度集中;重金属、氰化物、挥发酚仅在局部区域集中排放.污染物行业结构上,造纸、食品和石化是COD主要排放行业,占排放总量75%;石化、食品和皮革是氨氮排放主要行业,占排放总量80%;重金属主要排放行业为石化、皮革和冶金.根据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布和排放结构,子牙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污染治理重点区域,造纸、食品和石化行业是污染负荷削减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不同赤泥投加比例下河道底泥磷释放作用的研究,发现底泥中铁铝磷与钙磷的比值(Fe/Al-P∶Ca-P)、铁磷比(Fe∶TP)及有机质含量(OM)是赤泥能否应用于河道底泥磷释放控制中的决定性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河道底泥中Fe/Al-P∶Ca-P小于0.88,Fe∶TP小于16.1,且有机质含量低于1.87%时,投加适量赤泥才能起到抑制河道底泥内源磷释放的作用;反之,赤泥的投加则有可能促进底泥内源磷的释放。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推荐赤泥与底泥的接触时间不低于7d,从而使赤泥的效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8.
小尺度流域河湖水质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巢湖潜溪河流域和六叉河流域作为江淮农业小流域代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方法,对比研究小尺度流域入湖河流对河湖交汇区水质的影响.河水及河湖交汇区水质周年变化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巢湖水质1 a中富营养化最为严重时段是10-12月,营养元素N、P和溶解性金属离子Mn、Fe、Al含量也达到年内最高.河湖水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个流域河流水质与河湖交汇区水质高度关联,灰色关联度为0.687~0.896.对于小尺度流域而言,湖泊水质对于流域河流水质变化响应迅速,农业流域面源污染对湖泊水体污染的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89.
在研读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大、中、小三种尺度,对安徽省旅行社业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大尺度视野下,将安徽省旅行社业与全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绩效和三大旅游市场的接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尺度视野下,探讨了安徽省旅行社业在本省国民经济和旅游业中的地位,以及旅行社业与其他旅游企业的比较;在小尺度视野下,分析了各市旅行社业务量、经营状况及游客投诉情况.  相似文献   
90.
六叉河小流域多水塘沉积物中镉含量历史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六叉河流域多水塘沉积物,利用沉积物年代学方法,建立未受扰动水塘沉积物年代序列,研究流域Cd累积的历史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江淮地区近30 a来农业集约化的迅速发展、磷肥的大量施用导致Cd在水塘沉积物中大量累积.利用水塘沉积物反演的Cd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将Cd输入历史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流域没有或者只有轻度Cd污染;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活动的迅速集约化过程导致了水塘沉积物中Cd的快速累积,人为活动输入的Cd含量呈增加趋势.对沉积物中Cd的风险评价表明,Cd总量中有10%~30%为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多水塘沉积物存在中等程度的Cd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