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是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体现,能力验证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对环境监测领域实验室采用能力验证数据进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依据Nordtest准则,根据实验室内再现性标准差和测量偏倚,评估了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中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化学需氧量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为6.00%。该评估方法避免了ISO GUM评定方法自下而上不确定度评估过程的繁琐,还充分考虑了实验室内外误差的来源,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2.
高径比对生活污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组高径比分别为3:1,4.5:1和6:1的SBR反应器(R1,R2,R3),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并接种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回流污泥,研究SBR高径比对生活污水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同步去除碳,氮,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1,R2,R3分别历时42,35和28d启动成功;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后,其平均粒径逐渐趋于稳定,分别可达750,900,1100μm.启动阶段,R1,R2,R3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6%,61%,62%;颗粒污泥成熟后,R1,R2和R3出水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9%,85%,91%,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1%,93%,94%,COD去除率分别为89%,92%,9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SBR高径比增大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且利于增大颗粒粒径,进而提高沉淀性能和同步去除碳,氮,磷的性能.  相似文献   
23.
为了明确双酚AF(BPAF)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考察了BPAF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生殖、生长、发育、生理等)影响.结果显示,BPAF对大型溞的24h和48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70mg/L和5.02mg/L.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BPAF属于毒性Ⅱ级.BPAF对大型溞生殖、生长、发育和生理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BPAF(100 μg/L)导致大型溞性成熟时间明显延迟,并显著降低了大型溞产卵频次、产卵总数等生殖行为,且对大型溞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抑制现象,同时造成种群繁衍能力显著受损.本文旨在为BPAF对水生生物的生态行为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生活污水与人工配水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冬  王樱桥  李帅  张杰  王玉颖 《环境科学》2019,40(4):1878-1884
在R1、R2两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分别以人工配水和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研究常温下(20~30℃)进水水质对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以及温度变化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R1、R2分别历时25 d、42 d启动成功,颗粒污泥稳定后,其平均粒径分别达到1200 μm、750 μm,R1、R2内出水COD、TP、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53、0.48、7.70 mg·L-1和49.73、0.49、14.55 mg·L-1,去除率分别为90.60%、90.34%、87.85%和79.74%、88.59%、79.25%.当温度降低至5~16℃时,R1内颗粒污泥出现解体现象,COD及TP去除能力基本不变,出水TN平均浓度升高为29.03 mg·L-1,平均去除率降低至48.81%,脱氮性能受到抑制;R2内颗粒污泥运行稳定,出水COD、TP和TN平均浓度分别为14.31、0.50和12.24 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42%、93.37%、86.28%,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采用人工配水和生活污水均能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生活污水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构更密实,当温度降低至5~16℃时,能够有效抑制丝状菌的膨胀,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相似文献   
25.
进水氨氮浓度对生物除磷颗粒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冬  曹美忠  郭跃洲  梅宁  李帅  张杰 《环境科学》2019,40(3):1360-1366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成熟的生物除磷颗粒,通过分阶段提高进水中氨氮浓度,研究了进水氨氮浓度对生物除磷颗粒系统的影响,确定系统对进水氨氮负荷的承受能力.结果表明,进水氨氮浓度低于45 mg·L~(-1)时,生物除磷颗粒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TP去除率在96%以上,COD去除率在89%以上,出水TP浓度和COD浓度分别在0. 4 mg·L~(-1)和25 mg·L~(-1)以下,颗粒粒径在950μm以上,SVI在45 m L·g~(-1)以下;进水氨氮浓度为60 mg·L~(-1)时,TP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TP浓度在0. 5mg·L~(-1)以下,颗粒粒径为760μm,SVI为56 m L·g~(-1),系统中生物除磷颗粒出现部分解体,PAOs代谢和生长开始受到抑制.进水氨氮浓度达到70 mg·L~(-1)时,TP去除率为70%,出水TP浓度在3 mg·L~(-1)左右,颗粒粒径为570μm,SVI为75 m L·g~(-1),PN/PS值达到7. 50左右,系统中生物除磷颗粒严重解体,PAOs代谢和生长被严重抑制.随着进水氨氮浓度上升,导致生物除磷颗粒中微生物分泌蛋白质增加和多糖减少,PN/PS值增大,出现生物除磷颗粒解体,颗粒粒径减小和SVI上升,生物除磷颗粒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  相似文献   
26.
柳叶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状况对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内31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进行监测和分析,同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重金属平均值均高于洞庭湖水系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参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Cd可能存在污染风险。(2)Cd、Cr、Pb、Cu、Zn、Ni来源相似,Mn有单独的来源,As有多个来源。(2)表层沉积物中As、Cr、Cu、Zn、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Cd和Mn主要是以弱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Pb主要以可还原态为主。(3)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57.0,属于中等风险,其他7种重金属均属于轻微风险。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00.8,属于轻微风险。(4)成人、儿童的致癌、非致癌总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且儿童的致癌、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均高于成人。As的致癌风险指数大于Cd; Zn的非致癌风险指数最低,而Cr最高。  相似文献   
27.
李冬  杨敬畏  李悦  李帅  张诗睿  王文强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5):2385-2395
室温下接种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于由独立的缺氧池和好氧池组成的缺氧/好氧交替连续流系统中,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基质,探究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连续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回流比为2,较小的曝气强度(0.6mL·min-1)和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9 h)条件下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此时TP平均去除率为80.43%,TN平均去除率为83.6%,COD平均去除率为90.39%,污泥浓度为2100 mg·L-1左右,污泥体积指数保持在50 mL·g-1以下,颗粒粒径在700~800 nm之间.用EEM-PARAFAC模型对不同阶段的EPS表征结果表明,EPS组成成分随着运行参数的改变而改变,水力停留时间对连续流系统有更大的影响.此外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评估连续流系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建立污染物去除模型,并在系统中发现了与脱氮除磷相关的11种主要功能菌.  相似文献   
28.
磁化处理对活性污泥胶体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处理过程中,二沉池的泥水分离影响整套工艺的效果,用投加混凝剂来降低活性污泥胶体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以下简写活性污泥zeta电位),增加了运行成本.通过磁场磁化可以降低活性污泥zeta电位,达到节省药剂的目的.研究了磁感应强度、磁化时间、磁场位型以及搅拌速率对氧化沟活性污泥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磁化处理能降低活性污泥zeta电位,在磁场中心磁感应强度为0.40 T左右及反应器与磁场平行静置磁化时,zeta电位降低幅度最大,平均在46.5%~51.4%.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粒度分布的端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部黄土粒度指标蕴含的物源和沉积信息,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采集的大量表土和马兰黄土样品粒度数据进行了分解。结果得到五个Gen.Weibull分布端元,分别是:(1)众数粒径为1~2μm和7~9μm的远源端元,可能由高空西风搬运而来;(2)众数粒径为35~45μm和60~80μm中远源端元,可能主要由高原季风搬运而来;(3)众数粒径为180~560μm的砂粒组分端元,可能主要为近源和局地来源。因此研究区黄土为多物源、多搬运动力下的风成沉积物。进一步比较端元间的众数粒径、标准偏差以及含量占比的差异,揭示了沉积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差异对黄土沉积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区与邻近的黄土高原西缘黄土粒度端元的特征差异指示了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在搬运动力、物质来源及其贡献方面与西部黄土高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0.
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的选择对等效剂量(D e )的估算有重要影响。光释光衰减曲线并非单一的指数衰减,而由多个指数衰减函数组成,且每个衰减函数代表不同的信号组分。因矿物晶格陷阱类型不同,各组分有不同的衰减率、热稳定性等。本文对采自青藏高原东缘4个典型黄土分布区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石英光释光组分分析和背景区间扣除研究。结果发现:(1)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由快、中、慢组分组成,并以快组分占主导,适合用单片再生剂量法测定等效剂量;(2)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对小于10 Gy样品等效剂量结果影响较小,误差范围内一致;(3)对大于10 Gy样品,选取早、晚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其等效剂量结果差异显著,两者差值占晚期背景扣除所得D e 值的10%—38%,且有随D e 值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因此计算大于10 Gy样品D e 时应慎重选择积分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