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利用湿生植物薏米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CAW),各处理均有不种薏米的湿地为对照(NPW),研究不同浓度的Cr6+(0、20、40mg/L)处理对薏米人工湿地及不同水层区域污水中氮磷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1 d时,铬质量浓度为10 mg/L时促进薏米人工湿地对氨氮、总磷的去除;处理10 d、59 d时,铬质量浓度为10、40 mg/L时均表现为抑制。CAW、NPW对生活污水中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均随铬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且铬质量浓度为0、10 mg/L时NPW的降幅较大。薏米人工湿地对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优于无植物的对照(NPW),2种湿地均表现出湿地下层的去除率高于中层的。  相似文献   
72.
氧化催化转化器对甲醇压燃尾气中甲醛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台经过改装的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模式进行了台架实验,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了1800r·min<'-1时发动机尾气中甲醛的排放特性,对比研究了负荷、甲醇掺烧比、排气温度.催化转化器对甲醛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DMCC模式,低负荷运行时,尾气中甲醛含量随甲醇掺烧比的增加而增多,在甲醇掺烧比为46%时.甲醛排放量达到180 x 10<'-6(体积分数),催化后可以减少25%~45%;在中,高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量随甲醇掺烧比的变化基本不变,高负荷比中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稍高.但尾气经催化处理后,甲醛排放反而增加,最高增加1倍.催化转化器的转化效果与排气温度密切相关,当排气温度在大约300°C以下时,催化转化器可以降低甲醛排放量;当温度为300°C~410°C时,催化后尾气中的甲醛排放较催化前有所增加;当排气温度高于425°C时.催化后尾气中甲醛排放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3.
1960-2015年淮河流域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异常初、终霜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准确了解并掌握异常初、终霜日在淮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有利于做好霜冻预报服务工作,减轻霜冻灾害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5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标准差计算了初、终霜日的稳定性,使用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了异常初、终霜日,利用IDW插值方法反映气候态转变前后异常初、终霜日稳定性和频率,同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滑动t检验和累计距平法得到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相关系数法用来分析环流指数、气温、初霜日、终霜日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淮河流域近56年来平均气温以0.18 ℃·10 a-1P<0.01)的速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在1993年发生突变,气候态的转型促进了初霜日的推迟和终霜日的提前。(2)气候态的转变导致初、终霜日的稳定性降低,初、终霜日稳定性随经、纬度的增加而变好,初霜日稳定性随海拔升高而变好,终霜日稳定性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不显著,终霜日稳定性好于初霜日稳定性。(3)偏早初霜日频率>偏晚终霜日频率>特早初霜日频率>特晚终霜日频率,且在气候态转型后,异常初、终霜日的频率趋于降低,稳定在0~20%之间,异常初霜日发生频率整体高于异常终霜日,气候变暖对初霜日的影响大于终霜日。(4)异常初、终霜日频率时空分布差异显著,高频年代分别为1970s和1960s,低频年代为2000s。随着气候的转变,虽然异常初、终霜日频率逐步趋于稳定且处于低频趋势,但是气候转变促进了淮河流域东南部和南部的特早初霜日频率增加,南部偏早初霜日发生频率范围增加。东北部的偏晚初霜日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东南部的特晚终霜日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5)北半球9月极涡面积越小,淮河流域初霜日越迟(R=-0.41,P<0.01)。10月副高面积增加,初霜日推迟(R=0.39,P<0.01);2月极涡面积减小,终霜日提前(R=0.29, P<0.05)。4月副高面积增大,终霜日提前(R=-0.15,P>0.05),并且在1990年后提前趋势加快。  相似文献   
74.
均匀性是标准样品的基本属性,主要反映了环境标样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性检验是环境标样研复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文章以水质氟、氯、硫酸根与硝酸根混合环境标样的多家协作定值为例,采用可重复双因素嵌套实验设计,利用方差分析,评估了环境标样的均匀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利用了多家协作定值,避免了单一实验室对样品均匀性评价的系统影响,认为适合利用协作定值的方式对环境标样定值进行均匀性评估。  相似文献   
75.
基于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内设置的70 m×90m的二叶舌唇兰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X*、Ca指标、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数、负二项分布等聚集度指标研究二叶舌唇兰(Platnthera chlorantha)种群的分布格局与聚集强度.结果表明:在5 m×5 m、1 m×1 m的取样尺度下,二叶舌唇兰种群的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在1 m×1 m的小取样尺度下聚集强度较强;聚集原因在于其种子扩散的有限性及环境空间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6.
为了明确油管泄漏、温度效应及多环空相互作用等多重因素耦合作用对气井持续环空压力的影响,首先,基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及渗流力学理论,充分考虑油管泄漏、温度和压力对环空流体与管柱的影响及多环空相互作用等因素,建立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气井持续环空压力预测模型;然后,基于某气井现场数据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比分析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与仅考虑油管泄漏2种情况的环空压力变化特征及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与仅考虑油管泄漏因素的模型相比,其预测精度提高了3.87%;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环空压力出现压力拐点,且恢复过程可分为A高速增长、B缓慢下降和C压力平稳等3个阶段。油管漏点小、初始环空压力下、油管内壁压力小及漏点深度浅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对环空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