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N2保护下采用不同高温对活性炭进行热改性,得到了4种改性活性炭(AC-1至AC-4)。采用气体吸附仪、Boehm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活性炭表面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考察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改性温度为600℃,探讨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与其表面物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改性使活性炭表面的物化性质发生了改变,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孔容、表面酸性官能团和O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内扩散不是控制活性炭吸附速率的唯一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一种K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春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西北地区140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春季降水、蒸发资料,计算了一种K干旱指数,并制定了干旱标准,分析了西北春季干旱的气候特征。对K干旱指数与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作了比较分析;同时利用没有参加干旱指标划分的2001~2005年乌鲁木齐、玉树、兰州和西峰4个代表站(分别代表干旱、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降水、蒸发独立样本资料对制定的干旱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是重旱的高发区;新疆北部偏南地区、甘肃北部、南部和东部、宁夏北部、青海东南部、陕西北部是中旱的高发区;新疆西部、甘肃南部、青海西部、陕西东部是轻旱的高发区。K干旱指数对西北春季干旱有较好的监测能力;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对干旱区的干旱监测效果好,但对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干旱监测有一定的局限;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对轻旱和重旱监测效果好,对中旱监测能力差。在2001~2005年的检验中,再次证明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对西北地区干旱监测有一定的局限,K干旱指数对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各国学者对安全文化属性的描述基础上,提出我国海外项目优秀的安全文化应具备四种属性,即领导示范、团队协作、制度建设和载体有形。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项目的地域变更、文化差异,展示了中国石油国际业务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即提升领导示范作用,理顺领导示范与团队激励的关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理顺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进行制度建设,理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加强有形载体应用,理顺文化核心与文化载体的关系。通过四个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海外项目的安全文化水平,保障企业海外业务安全、平稳、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择湖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A,B,C三处铀矿冶设施,深入调查了设施本身及周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铀矿山及其周边邻近区域内介质中的空气氡浓度、γ辐射空气吸附剂量、铀矿区水(泉水)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结果显示,C矿区的个人剂量值明显低于退役治理行业标准,表明C铀矿区退役治理效果较好,而A矿区和B矿区的个人剂量值均略高于退役治理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治理.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建议.表2,参8.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莺  ;王静  ;姚玉璧  ;王劲松 《生态环境》2014,(12):1897-1904
干旱脆弱性是干旱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水资源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农业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5个准则层,共32个指标,建立了中国南方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理论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中国南方地区的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省市的干旱脆弱性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以期为南方地区防旱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四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4.90%,主要反映农业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23.64%,主要反映水资源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反映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2)以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系数建立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得到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综合评价得分及其排名,其中水资源脆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和广东;经济脆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广东;社会脆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和广东;农业脆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和广东;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和广东;干旱脆弱性综合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和广东。(3)对干旱脆弱性指数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发现该指数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得到干旱脆弱性分级阈值,将干旱脆弱性指数小于0.3842定义为低风险,大于1.0758定义为高风险,介于两者之间的定义为中等风险,获得干旱脆弱性分级区划图。广东省位于干旱的低脆弱区,四川和?  相似文献   
16.
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合成得到上沿羧基化的杯[6]芳烃羟肟衍生物,即5,11,17,23,29,35-六羧基-37,38,39,40,41,42-六羟肟酸甲氧基杯[6]芳烃(HHMHC),采用IR对其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并探讨了溶液初始pH值、初始重金属离子(Cu2+、Ni2+)浓度、萃取时间、温度等因素对HHMHC萃取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时HHMHC萃取Ni2+和Cu2+的最佳pH值分别为5.0、6.0,萃取平衡时间均为30min.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0.999)均可较好的拟合其萃取过程,通过计算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得到Gibbs自由能(ΔG0)和焓变(ΔH0)均小于0,表明萃取反应是一个自发的放热反应.通过红外光谱图分析和考察溶液pH值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探讨HHMHC萃取Cu2+、Ni2+的机理,结果表明此萃取过程除了存在阳离子交换机理外,还存在与冠醚萃取相同的离子配位萃取,参与配位作用的主要是羟肟基团(–CONHOH).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来源和危害,探讨了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法,介绍了不同微生物控制药剂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劲松  胡勇有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15-1618
研究了间歇投加微生物絮凝剂MBF21和阳离子PAM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污泥的比生物絮凝因子与厌氧污泥的粒径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污泥的比生物絮凝因子与污泥的粒径呈正相关微生物絮凝剂组、阳离子PAM组及对照组中厌氧污泥的比生物絮凝因子BF/BF0分别增加至42.65、40.45、21.89;与对照组相比,微生物絮凝剂组和阳离子PAM组污泥的BF/BF0分别提高了94.8%和84.8%.相应的污泥平均粒径分别增加至1.04、1.13、0.63mm;与对照组相比,微生物絮凝剂组和阳离子PAM组的污泥平均粒径分别增加了65.1%和79.4%.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资涉外单位的HSE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HSE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就11家中资涉外单位的HSE管理提升需求进行调研,收集得到HSE管理、工艺技术、经验分享、环保、健康、社会安全及其他等七个方面41个HSE管理提升需求,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强培训、增强技术推广与应用、完善沟通交流渠道和平台、加强环保趋势研究、进行现场舒压解惑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硫酸盐还原菌还原U(Ⅵ)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厌氧环境下,改变温度、U(Ⅵ)的初始浓度、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进行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U(Ⅵ)试验,以了解其特性.结果表明,SRB的最佳还原条件为温度35℃、pH值7.0、U(Ⅵ)初始浓度25 mg·L-1.SRB的最大还原能力为179.1 mg·g-1.共存离子Mo(Ⅵ)或Ca2+初始浓度小于或等于5 g·L-1时,对SRB还原U(Ⅵ)影响不大;但当其浓度达到20  g·L-1时,它们对SRB还原U(Ⅵ)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o(Ⅵ)对SRB的抑制主要是生理抑制,Ca2+是通过和U(Ⅵ)形成稳定的Ca-UO2-CO3络合物竞争抑制.试验结果还表明,Ca2+浓度低于5  g·L-1时未出现停滞期,但其浓度超过20  g·L-1时出现了1 d的停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