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丝状菌对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动态运行试验,针对丝状菌对膜污染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跟踪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丝状菌与膜表面污染物形成过程及结构、附着形式密切相关.丝状菌以黏着、穿透膜材料等固定形式,增加膜表面污染物的附着强度.丝状菌以立体网状结构形式在膜表面污染物形成及其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严重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及膜清洗效率,丝状菌是膜-生物反应器中危害性严重的一类微生物.  相似文献   
252.
针对传统地下水原位注入化学氧化技术存在注入深度浅、效率低等问题,采用连续管和高压水射流技术实现地下水原位修复药剂钻注一体化和水射流钻进,以提高效率和深层修复.以某退役化工厂地下水中的氯苯为目标污染物,基于自主开发的连续管式原位注入化学氧化技术开展了中试规模的实验研究,基于现场实验确定原位注入药剂影响半径并评估了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53.
王勇  杨军  刘严萍 《灾害学》2020,(4):108-112
DInSAR技术可快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形变信息,融合精密水准测量数据获得更为精确的形变,有助于其在城市地面沉降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的应用。以天津市蓟州区五名山为例,研究融合DInSAR与精密水准测量的滑坡体形变监测。利用二轨DInSAR技术,获取了天津市蓟州区五名山近两年的DInSAR形变,通过与精密水准测量相比较,构建基于精密水准测量的InSAR形变校正模型构建,对校正模型进行了验证,获得了蓟州区北部山区校正的DInSAR形变。研究结果表明:与精密水准测量相比较,校正前后的DInSAR形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9 mm和2.64 mm,校正模型可改善DInSAR形变。由于矿山开采,蓟州区北部山区2017-2018年的垂直形变达到38 mm,形变较大地区集中在采矿区的周边及山区。  相似文献   
254.
以猪粪、鸡粪、玉米秸秆、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等5种农业固体废物为底物,采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研究了典型农业固体废物暗发酵产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初始pH条件下的主要产氢代谢途径。结果表明:温度和初始pH对农业固体废物暗发酵产氢具有显著影响;高温组累积产气量和氢气百分含量显著高于中温组。在55℃高温且pH为6.0的条件下,餐厨垃圾暗发酵产氢效果最佳,累积产气量和氢气百分含量最大,为1 100 mL和73.58%,最大产氢速率和产氢潜力分别为37.11 mL·h~(-1)和660.30 mL;厨余垃圾暗发酵产氢效果次之,鸡粪产氢潜力最差。在暗发酵产氢末期,以鸡粪为底物的代谢产物的氨氮浓度最高,过高的氨氮浓度可能抑制了产氢过程。VFA分析表明:不同底物和条件下丁酸浓度均最高,且含有少量乙醇、乙酸、丙酸等;暗发酵产氢代谢途径是以丁酸型发酵为主的混合型发酵。通过温度、初始pH等非生物性控制因素的优化调控,显著提高了农业固体废物暗发酵产氢潜力和底物利用效率,为生物制氢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5.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 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 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 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居度、经济宜居度、社会宜居度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6.
257.
中国“十四五”绿色消费衡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战略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四五”期间,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对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绿色消费衡量指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了反映消费产品、消费行为、消费结果绿色,同时又涵盖衣、食、住、用、行等当前消费重点领域的绿色消费衡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消费的现实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十四五”中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战略展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推进绿色消费工作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58.
针对2007年7月8日发生在苏皖淮河流域的暴雨,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FNL每日4次1°*1°再分析资料、6h地面实况观测降水资料和FY-2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对该次降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次降水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强降水发生在呈准东西向分布的梅雨锋上。位于蒙古国与我国华北—东北交界处上空的切断低压给淮河流域输入了冷空气。冷空气与西南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气流交汇,增强了大气斜压性;(2)正的非热成风涡度的发展促进了高层相对于低层的辐散减压,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3)低空强急流带所形成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对暴雨落区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59.
史海珠  王勇 《青海环境》2010,20(2):58-60
根据目前青海省生态监测现状,深入分析了生态监测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由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重点区域生态监测站点为主构建青海省生态监测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260.
错流过滤活性污泥过程中膜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通量阶式递增法对自制未改性滤膜用于膜生物反应器时的临界通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膜生物反应器的临界通量为23.8 L(/ m2·h).在低于临界通量的条件下,对膜过滤活性污泥的污染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计算,得出膜通量的衰减同时符合膜阻力模型、孔堵塞阻力模型和滤饼层阻力模型.对运行后过滤阻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