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71.
太湖水体散射特性及其与悬浮物浓度关系模型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水体散射特性与水环境参数如悬浮颗粒及其浓度密切相关.利用Wetlabs公司研制的水体固有光学特性测量系统,于2006-10~2006-11对太湖水体的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了测量.在对水体散射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太湖水体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光谱模型.此外,利用后向散射率计算水体折射系数,根据折射系数的变化范围,将水中颗粒物的主导因子分为3种类型:①浮游植物主导;②无机颗粒物主导;③两者共同主导.在对散射系数与无机悬浮物、有机悬浮物、总悬浮物浓度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颗粒物主导因子的不同,分别建立了散射系数与无机悬浮物浓度的乘幂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372.
铁铝盐基离子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物或粘土矿物可吸附氟离子,但磷酸根离子与氟离子存在竞争吸附效应,造成氟的环境存在量、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更加复杂,影响了环境中氟污染的治理.试验选用典型贵州黄壤和石灰土,通过向模拟高氟污染土壤中添加铁铝盐基离子和磷酸盐,采用两因素最优设计,研究外源物质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6H2O或AlCl3·6H2O都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而KH2PO4使土壤中水溶性氟增加,对黄壤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FeCl3·6H2O(AlCl3·6H2O)、KH2PO4.同时表明,采用铁铝盐基离子改变黄壤性质,达到降氟效果仍有很大潜力,而石灰土环境在高添加铁铝盐基离子水平下继续添加FeCl3·6H2O或AlCl3·6H2O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的作用较弱.从土壤pH看,黄壤水溶性氟受试验因子影响复杂,土壤pH低水溶性氟不一定低,pH在4~6时,氟元素的形态及有效性尤其复杂,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基本随pH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373.
针对入冬以来“三违”行为抬头的迹象,武钢乌龙矿于2008年12月下旬开始,增设了“三关”治理“三违”行为。  相似文献   
374.
在以处理超市废水实际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污泥性质中的胞外聚合物(EPS)、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s)、溶解性COD(SCOD)和污泥浓度(MLSS)变化的分析,得出EPS积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EPS的过度积累对沉降性能有一定的恶化作用;此外,EPS与SMPs有很好的相关性.作者采用SPSS软件对污泥性质与膜污染之间...  相似文献   
375.
融合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多模型组合建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形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生态"是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DSS、SDSS、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据平台、应用平台为框架,为生态管理、设计、建设的静态、动态、分析、决策等提供服务的技术系统,它是生态的数字化再现.探讨了"数字生态"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和功能,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以及结合系统的人机交互系统,从而实现对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的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376.
复合耐盐微生物菌剂强化MBBR工艺处理高盐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中接种SEM复合耐盐微生物菌剂,研究5% ~ 10%盐度条件下悬浮填料的挂膜启动及其对高盐废水的强化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BBR在高盐环境下能够顺利挂膜,其挂膜效果受盐度及无机盐种类的影响:较高盐度下成功挂膜所需的周期更长,同一盐度下NaCl体系挂膜效果优于Na2SO4体系.MBBR处理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废水效果优于活性污泥法:进水盐浓度均为5%~7%,当进水COD 5 343 mg/L时,MBBR出水COD小于300mg/L,经絮凝后低于100 mg/L,容积负荷高达2.67 kg COD/(m3·d),而活性污泥法在进水COD 3 563 mg/L时,出水COD小于400 mg/L,经絮凝后低于150 mg/L,容积负荷仅为1.68 kg COD/(m3·d).MBBR生物膜处理体系稳定性及去除能力更高,能够抵抗较高盐度范围波动、有机负荷等的冲击.  相似文献   
377.
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处理含锌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对含锌废水中Zn2+的去除效果,分析菌藻状态、初始Zn2+浓度、pH、固定化菌藻小球投加量和菌藻体积比等5个因素对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去除Zn2+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悬浮小球藻,其中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最好;废水中初始Zn2+浓度小于100 mg/L时,固定化菌藻系统对废水中Zn2+的去除率达到90.5%;固定化菌藻系统去除废水中Zn2+的最佳条件是:初始Zn2+浓度为80 mg/L,pH=7,固定化小球投加量为80 mL,菌藻体积比为1∶2。  相似文献   
378.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河北钢铁产业对其他工业部门的波及效应,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分析了河北省主要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模拟分析了缩减河北钢铁产业规模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研究表明:河北省钢铁产业影响力系数为1.264,感应度系数为3.285,其发展对其他各产业的影响带动作用和受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效应都非常明显;河北钢铁产业对重工业各部门的同向波及效应比较明显,其总产值变动10%时会波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变动33.35%,金属矿采选业总产值变动17.3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变动18.00%,金属制品业总产值变动6.92%。压缩钢铁产业规模既有助于淘汰钢铁过剩产能又有利于扭转河北工业结构不断重型化的趋势。在钢铁产业粗钢产量下降6 000万t的波及影响下,河北省前十大耗能产业的能耗将比2012年可降低19.76%(4 662.02万t标准煤),CO2、SO2、NOx和烟粉尘排放量将分别下降15.41%(10 163.21万t)、23.57%(31.61万t)、8.68%(15.29万t)和28.51%(35.24万t)。淘汰落后产能和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为河北省发展需优先解决的两大难题,而缩减钢铁产业规模应该成为河北省解决两大难题的关键步骤和重要举措。本文的研究既为解决河北省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合理制定国家钢铁工业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9.
为了研究不同陆生植物配置模式对滨海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在崇明东滩围垦湿地公园栽植了8 a的湿地松纯林、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及紫穗槐纯林3种典型陆生植物配置模式,以裸地作为对照,采用Li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的土壤呼吸叶室对其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期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容重,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微气候因子、植物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土层0~4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范围为296~691 kg/m2: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裸地>紫穗槐纯林>湿地松纯林,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改善不同,湿地松与紫穗槐混交配置比纯林更有利于增加滨海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呼吸速率年平均值变化范围为274~519 μmol/(m2·s):紫穗槐纯林>湿地松 紫穗槐混交林>湿地松纯林>裸地,土壤温度是影响滨海围垦区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配置模式土壤呼吸的差异可能与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植物叶面积指数有关。可为滨海围垦区进行以增汇为目的人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0.
根据收集厦门市所辖6个区的工业源活动水平数据和厦门市环境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运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2019年厦门市6个辖区的8个行业的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分析了厦门市各辖区VOCs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调研,分析排放清单企业VOCs污染处理技术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19年厦门市工业源VOCs产生总量为16027.88 t,排放总量为5514.58 t,其中厦门岛外的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和集美区VOCs排放量分别为1648.35、2111.13、667.52和750.48 t,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VOCs排放量较少,分别为292.42 t和44.68 t.除了湖里区,厦门市排放强度呈现岛外大于岛内的空间分布特点.厦门市8个行业中,VOCs排放主要来自于涂装、印刷、化工和橡胶行业,分别占厦门市总排放量的51.21%、20.18%、13.63%和10.67%.厦门市VOCs废气处理工艺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从源头控制层面,企业使用低(无)产生VOCs的原辅材料,可有效地从源头控制VOCs产生和排放;从末端处理工艺层面,UV光解/光催化、吸附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和生物法的实际处理效率均低于80%,吸附与催化燃烧等组合工艺以及燃烧法的实际处理效率均高于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