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
针对土壤农药污染问题,介绍了微生物菌剂的概念、类型及有效微生物菌株,总结了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的主要制备方法,阐述了微生物菌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研发出针对多种目标污染物、高耐受、长保质期的微生物菌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2.
王新  陈海翔 《火灾科学》2011,20(2):75-80
飞火是城市火灾特别是城市震后火灾的重要蔓延方式之一,它可以使火灾在相距较远的离散可燃物之间进行跳跃式蔓延,从而增加了扑救难度,威胁扑救人员的安全。因此,对飞火蔓延现象的认识和飞火蔓延距离的计算是降低飞火危险性的前提。基于Baum-McCaffrey火焰羽流模型,重点研究在城市火灾羽流中球形飞火颗粒的上升行为和环境风影响...  相似文献   
23.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Cd胁迫下As污染物对水稻(Oryze sativa L.)、大豆(Glycine mdx L .)生长发育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As-Cd污染土壤采用不同改性剂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元素As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株高降低了10.3锄、产量下降了9.8%,而大豆株高、产量分别增加了6 cm、36.9%,在实验设计污染物浓度范围内,As对大豆生长发育有刺激作用.As-Cd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的株高、产量分别下降了2.3 cm、1.75%,而大豆株高、产量下降了12 cm、5.6%,As-Cd污染处理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As-Cd处理比单元素As处理其水稻籽实、茎叶、根中As含量分别多4.2倍、1.14倍、1.7倍,As-Cd处理比单元素As处理大豆籽实、茎叶、根中As含量分别多4.63倍、2.82倍、1.85倍,Cd元素的存在对水稻、大豆吸收As具有协同作用;采用腐殖酸4%、pH4处理改性措施使土壤中有效态As含量降低,降低了As对农作物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4.
兰州城区大气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新  聂燕  陈红  王博  黄韬  夏敦胜 《环境科学》2016,37(5):1619-1628
为探究兰州城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别在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设置PM_(2.5)采样点,于2013年10月(非采暖期)和12月(采暖期)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得到了PM_(2.5)及其16种化学组成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兰州城区PM_(2.5)污染水平较高,平均质量浓度为129μg·m~(-3).样品无机元素平均质量浓度为:SCaFeAlMgPbZnMnTiCu,其中S、Ca、Fe、Al的质量浓度在1μg·m~(-3)以上,是主要元素组分;样品各无机元素质量浓度表现为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城关区高于西固区.样品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为:SO~(2-)_4NO~-_3NH~+_4Cl~-K~+Na~+,其中SO~(2-)_4、NO~-_3、NH~+_4的质量浓度在10μg·m~(-3)以上,是主要离子组分;样品各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表现为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西固区高于城关区.富集因子(EF)分析结果表明,元素Al、Ca、Mg、Ti的EF值均小于1以自然来源为主;元素Cu、Pb、S、Zn的EF值显著大于10,表明这4种元素在PM_(2.5)中高度富集,且主要源于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交通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源、土壤源和二次粒子对兰州城区大气PM_(2.5)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25.
缺氧条件下土壤砷的形态转化与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集张士污灌区0~100 cm深的土壤并在实验室里负载低浓度的砷,采用不加硫和加硫对比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环境行为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外加硫酸盐条件下厌氧培养8 d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砷的大量还原和释放,释放的砷70%以上是以As(Ⅲ)形式存在,尤其20~40 cm深度土壤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其它层土壤,As(Ⅲ)和As(T)分别达到892.8μg.L-1和1 240.6μg.L-1.与非生物对照相比每层土中盐酸可提取的砷总量都大大降低,且盐酸提取的As(T)几乎全部转化为As(Ⅲ).伴随砷的释放,铁发生还原和释放,溶解态的亚铁基本都在40 mg.L-1以上,不同土层固相中亚铁离子的量都在9.0~13.4 g.kg-1范围内,固相盐酸可提取态总铁中亚铁离子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说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固相中铁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和矿物结构转化.当体系中添加10 mmol.L-1的硫酸盐时,每层土的生物培养体系中铁的释放几乎完全被抑制,砷和铁浓度也减少了50%.与不加硫生物培养体系相比,固相中盐酸可提取的砷量减少了50%,一部分砷被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As2S3而固定.可见在硫酸盐不足条件下微生物还原作用可造成砷被还原、活化和释放,而补充土壤中硫酸盐的量可促使微生物还原/活化的砷转化成更加稳定的形态,稳定的硫化物矿物As2S3是土壤微生物固定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6.
欧洲有关国家关于执行欧盟废旧电子电气指令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高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电子废弃物快速增长,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引起了全球各国高度关注并制定了相关环境管理对策。200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限制某些有害物质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指令》(简称ROHs指令)。欧盟各国实践表明,欧盟成员在欧盟指令公布之前已经制定了关于收集和适当处理电子电气废物的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上与欧盟新指令有着相同的内涵。因此,欧盟成员政府并不需要为了满足欧盟指令的新要求而对目前国内的电子电气处理体制做太大的修改,故可以预期欧盟各国执行欧盟关于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过程中将不会导致过多问题产生,并且执行成本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环境胁迫因子参数的不同设定,对固定菌修复污染土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环境胁迫因子温度(高温40 ℃和低温15 ℃)、酸碱度(pH=4和pH=9)及重金属(Cd和Pb)存在时,对固定菌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并不大,而游离菌降解率却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进一步观察了固定化载体内部微观结构,为固定菌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8.
垃圾分选设备及垃圾处理技术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垃圾处理技术已逐渐不能适应产量日益增长与成分不断复杂化的垃圾处理的需要,垃圾处理急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必须摆脱现有城市垃圾处理三大方法面临的技术上难以避免的弊端和“阴影”,也就是说,垃圾处理应该从垃圾分选设备技术整体创新入手,引入一整套的垃圾机械处理联合装置及各种新型的联合处理方法,使垃圾处理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产生一次历史转折性的突破,带动和实现垃圾处理的产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垃圾处理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关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29.
我国是人口大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有的垃圾处理技术已逐渐不能适应产量日益增长与成分不断复杂化的垃圾处理的需要 ,垃圾处理急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必须摆脱现有城市垃圾处理三大方法面临的技术上难以避免的弊端和“阴影”。也就是说 ,垃圾处理应该从垃圾分选设备技术整体创新入手 ,引入一整套的垃圾机械处理联合装置及各种新型的联合处理方法 ,使垃圾处理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产生一次历史转折性的突破 ,带动和实现垃圾处理的产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对垃圾处理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关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30.
Cd和Cu在草甸棕壤-植物系统中行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新  周启星  贾永锋 《生态环境》2005,14(6):838-842
在沈阳生态站开展了重金属迁移积累行为特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及作物体内迁移积累变化规律。外源重金属元素Cd、Cu施入土壤后,无论是低剂量还足高剂量处理,水田土壤Cd元素已迁移到45cm的深度,而Cu元素迁移到30cm的深度。早田土壤低剂量和高剂量处理Cd迁移到30cm,而Cu元素只有高剂量处理迁移到30cm的深度。土壤Cd、Cu元素向下层迁移的量微乎其微,重金属元素大多滞留在土壤表层。水稻、玉米吸收的Cd大部分积累在作物体的根和茎叶中,而Cu大部分积累在作物体的根系中,Cd、Cu籽实吸收量占植物体总吸收量的1.16%~3%。水稻、玉米地上部吸收Cd的量〉地卜部吸收Cu的量,在作物体中Cd的迁移能力强于Cu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