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陕北红碱淖湖泊变化和生态需水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红碱淖位于陕北风沙区,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淡水湖,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陕北红碱淖湖泊的考察和调研,调查分析了湖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和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耗水计算基础上,初步定量评价了湖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红碱淖近年的萎缩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持续干旱的影响,目前该湖泊仍处于负均衡状态。根据湖泊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确定了湖泊保护的最小目标和适宜目标,根据水量平衡计算,确定了最小和适宜的生态需水量。通过对流域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研究,提出了湖泊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从水循环的角度对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表征 ,并在GIS技术支持下 ,对中国东北区天然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时空分异进行了系统剖析 ;并结合东北区 1986~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 ,揭示了东北区天然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分异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956~2001年间 ,东北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991.52亿m3,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且水资源变化具有33a、11a和 4a周期 .1980~2001年间 ,东北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和年际间的变化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变化表明 ,需在分布式生态 水文机理剖析的基础上 ,对中国东北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科学调整 ,以使得在人类活动剧烈干扰的环境背景下 ,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仍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  相似文献   
93.
选取我国东部和中部两省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企业和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安全生产人才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调查表、集中座谈和资料收集,对两省份安全生产人才现状进行调研.根据统计结果,对两省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的数量、受教育程度和行业分布情况等进行量化比对分析.结合现场调研座谈情况,从人才数量、培养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两省份安全生产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安全生产人才政策措施的完善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4.
西坝河生物修复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坝河是汇入滇池的22条河流之一,其河水受污染严重。试验采用液可清(ACF32)对西坝河下游段进行生物修复。结果表明,液可清(ACF32)能去除臭味,对有机污染物、浊度去除率较高,可促进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区系演替,使水体基本恢复至洁净状态。  相似文献   
95.
炼油厂碱渣处理工艺最佳技术路线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认真分析、讨论和比较各种碱渣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炼厂实际并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提出易地重建的碱渣处理装置宜采用回收粗酚、环烷酸并配套WAO氧化脱臭和SBR生物处理工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
王浩 《劳动保护》2009,(9):58-59
安全评价作为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在我国经历了探索、起步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不仅成为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应用技术,而且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风险控制的现代化、科学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7.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同时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秸秆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秸秆资源依然存在大量剩余的现象。针对国内秸秆利用严重浪费的现状,对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概述,以期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率。  相似文献   
98.
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倩  李正魁  张一品  韩华杨  王浩 《环境科学》2016,37(8):3192-3200
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HMAm)和2-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共聚单体,采用60Co-γ射线低温辐照法,制备了具酰胺基和羟基的新型聚合物水凝胶p(HMAm/HEA),运用原位沉淀法制备了纳米复合水凝胶HMO-p(HMAm/HEA),用于对重金属离子Pb~(2+)和Cu~(2+)的去除.应用SEM、TEM、FTIR等方法对水凝胶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证明p(HMAm/HEA)是HMAm和HEA的共聚产物,且纳米水合氧化锰(HMO)成功负载.探讨了溶液初始p H值、反应温度、重金属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竞争性Ca~(2+)和Na+浓度等因素对纳米复合水凝胶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HMO-p(HMAm/HEA)对Pb~(2+)和Cu~(2+)的吸附过程不受温度的影响;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p H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过程属于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高浓度的Ca~(2+)和Na~+对吸附过程影响不大.XPS图谱进一步证明吸附机制是重金属离子与羟基间的离子交换作用.采用0.05 mol·L~(-1)的HCl溶液为脱附剂,经过4次吸附-脱附循环再生后,纳米复合水凝胶重复利用性好.  相似文献   
99.
为实现污水厂的高效运行,提出了一种UCT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运行方式.通过分析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和影响因素,采取了提高过程污泥浓度的方式.对排泥泵池污泥浓缩方法进行了研究,采取排出排泥泵池上部的上清液,提高了排泥泵池的污泥浓度,减小了排泥体积;对污泥缓冲池的运行过程进行优化研究,采取调整污泥缓冲池的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提出了间隔排泥的方法,提高了污泥缓冲池的污泥浓度.这些措施实现了UCT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高效运行,措施效益明显,可推广应用于类似污水厂的设计与运行.  相似文献   
100.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标本兼治"必须具备科学系统的治理路线和技术集成。本文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原则和路线;列举了当前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经济合理、涉及黑臭水体治理各领域的常规实用技术;根据我国4种常见类型的黑臭水体提出了针对性治理措施;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趋势列举了具有发展前景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科学系统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