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82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为阐明中国湖泊细菌群落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基于已发表文献,收集了228个湖泊的浮游或沉积物细菌门水平分类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9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5.0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77%),沉积物中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0.37%)、绿弯菌门(Chloroflexi,8.74%)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55%).中国湖泊浮游细菌距离衰减程度显著低于沉积物细菌;湖泊细菌群落结构在北方、南方、青藏高原的空间差异显著,北方水体及沉积物中细菌的距离衰减模式均不显著,南方水体中显著但沉积物中不显著,青藏高原水体及沉积物中均显著.浮游细菌优势类群中除Proteobacteria外,Actinobacteria (南方>北方>青藏高原)和Bacteroidetes (青藏高原>北方>南方)的丰度在三个地区均具有显著差异;沉积物细菌优势类群Proteobacteria (北方>南方>青藏高原)、Chloroflexi (南方>北方>青藏高原)、Bacteroidetes (青藏高原>北方>南方)的丰度在三个地区均具有显著差异.影响北方湖泊浮游细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性有机碳,南方是溶解氧,青藏高原是硝酸盐氮;影响北方湖泊沉积物细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氮和pH值,南方是总磷,青藏高原是pH值.空间扩散限制与环境筛选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湖泊细菌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扩散限制对浮游细菌的影响小于沉积物细菌,对青藏高原湖泊浮游及沉积物细菌影响最大,对北方湖泊浮游及沉积物细菌影响最小;环境筛选作用对青藏高原湖泊浮游及沉积物细菌影响最大,对南方湖泊浮游细菌及北方湖泊沉积物细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12.
天然水重金属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螯合树脂在线预浓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  杨玉霞  周定 《环境科学》1995,16(5):54-56
采用流动注射,离子交换与原子吸收联用技术,建立了天然水中铜、铅、镉和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在线预浓集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在线、微量、自动、密闭等优点,分析样频率为45/h,浓集倍数约20倍,相对标准偏差为2.0%,适用于天然水中这些痕量离子的日常监测。  相似文献   
213.
鄱阳湖河湖交错区鱼类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湖交错区是流域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湖泊的主要通道,也是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场所.本文通过在鄱阳湖河湖交错区采集10种114尾大型经济鱼类,从组织、体长体重、食性、栖息水层、区域等多个方面分析鱼类重金属Cr、Mn、Co、Ni、Cu、Zn、Cd和Pb的含量特征及差异,识别影响鄱阳湖鱼类重金属含量水平的关键因素,评估居民摄取鱼类重...  相似文献   
214.
通过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采集乐安河水样30个,检测了水化学离子、营养盐和溶解态重金属浓度等22项水化学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乐安河水化学类型空间差异明显,上游为HCO_3-Ca型水,中游为SO_4-Mg-Ca型水,下游转为SO_4-Ca-Na型水;上游水化学离子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中、下游受人类活动控制。营养盐浓度中、下游高于上游,中、下游之间差异不明显;枯水期平均浓度高于丰水期;NH_4~+-N、TP在部分采样点超出中国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重金属浓度在中、下游之间差异不显著。乐安河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NH_4~+-N、Cl~-受城市污水影响;Cr、Cu、Zn、Fe、Pb、SO_4~(2-)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NO_3~--N受城市污水、农业施肥和矿山活动共同影响;TP丰水期影响因素复杂,可能是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物与农业施肥影响,枯水期受城市污水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15.
环境监测业务涵盖水、气、声、土、辐射、生物、煤质等环境介质,业务面广,技术含量高,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高.当前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普遍存在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方式不统一、培训水平不一致等问题.针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现状和需求,提出加强机构的能力建设,重点针对环境监测中的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构建...  相似文献   
216.
污水处理过程中氧化亚氮(N2O)的排放不容忽略. 基于126个实证的文献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污水处理厂(WWTPs)的地域因素对N2O排放因子有显著影响. 然而,全球各地区WWTPs的N2O排放因子普遍低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值. 在中国,WWTPs的N2O排放因子(以N2O-N/Ninfluent计)约为0.000 35~0.065 20 kg·kg-1. 同时,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N2O排放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工艺具有较高排放. 采用统一的缺省排放因子进行核算容易高估N2O排放量,建议各国进行实际监测或模型研究,以制定适合本土情况的分类排放因子. 此外,在126个实证数据中,基于总氮(TN)去除量的N2O排放因子与TN去除率呈弱负相关,更符合生物处理化学计量学,可以提供准确的N2O核算方法. 为此,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对案例厌氧-缺氧-好氧(AAO)WWTP进行动态模拟,全面量化N2O的动态排放行为,证明N2O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性,且仅相当于IPCC推荐排放因子计算值的11%. 比较散点线性拟合和分类平均值指数拟合方法,发现后者能更准确地反映N2O排放因子与TN去除率之间的负相关,进一步建立了基于TN去除量的N2O平均排放因子与TN去除率的指数回归方程以预测N2O的排放. 本研究提供的动态模拟和分类指数拟合方法对同类WWTPs精确核算N2O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理解和应对N2O排放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17.
孔锋  孙劭  王鹏 《灾害学》2021,(2):89-96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值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从气候态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年际波动特征和1990年前后的差异特征诊断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8年来中国风速均值和极端值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8年中国平均风速具有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最大...  相似文献   
218.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于指示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而沉积物作为水环境内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研究沉积物DOM光谱特性对于解释该区域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分析了袁河流域沉积物DOM的物质组成、来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袁河流域沉积物ω(TN)、 ω(TP)和ω(OM)平均值分别为0.25、 0.66和21.22 g·kg-1,随水流方向TN和TP含量呈增加趋势.袁河流域沉积物DOM主要为陆源输入,下游区域沉积物DOM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浓度和芳香性明显高于上、中游区域.通过PARAFAC解析出3个腐殖质组分(C1、 C3、 C4)和1个类蛋白组分(C2),以腐殖质组分为主,荧光物质在下游区域更高.此外,干流及下游区域中沉积物理化性质对沉积物DOM光谱参数变化的解释量更高.其中,磷污染与沉积物DOM的陆源腐殖质具有同源性.以上结果说明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区域范围内DOM光谱性质对水环境污染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19.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业开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入手,探讨了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生态旅游的类型。阐述了生态旅游的项目建设、能源系统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业系统建设。提出了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20.
为定量分析土壤不同粒级中Cr(Ⅵ)的健康风险,将铬污染土壤筛分为粗砂(500~1 000μm)、中砂(250~500μm)、细砂(100~250μm)、粗粉砂(50~100μm)、粉砂及以下(0~50μm),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积累因子法(accumulation factors, AF)及基于生理的提取实验(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 PBET)研究不同粒级质量分布、Cr(Ⅵ)分布特性及Cr(Ⅵ)生物可给性,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推荐的暴露模型评价Cr(Ⅵ)通过经口摄入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不同粒级组分间Cr(Ⅵ)积累因子分布与Cr(Ⅵ)含量分布规律一致,碱性土壤中Cr(Ⅵ)倾向于在粗颗粒内积累;考虑生物可给性的情况下,Cr(Ⅵ)产生的健康风险下降43.65%~99.19%;细砂组分对Cr(Ⅵ)经口摄入的健康风险贡献最大,为48%~78%,说明粒级质量占比和生物可给性越高,其对健康风险的贡献越大。本研究量化了粒级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