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在不同营养状况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选择相应的养分吸收效率的水生植物,比较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对氨氮、硝态氮和磷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黑藻和苦草对氨氮、硝态氮和磷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分别为4.38、5.31;3.15、2.23;1.63、3.57μmol/(L.h.g)。米氏常数Km分别为84.7、376.7;45.8、6.0;54.4、516.2μmol/L。苦草对氨氮和磷的吸收具有较高的Vmax和Km值,而黑藻对氨氮和磷的吸收具有较低的Vmax和Km值。  相似文献   
132.
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3R"理论原则,构建了适合青岛市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分级标准和评判模型,并对2005年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0.7291,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状态;其下属的三个功能指标评价结果表现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人均废水排放量、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是影响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3.
湘江干流沉积物中铅和镉的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7—2011年连续5 a采集了湘江干流水体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铅、镉的含量,同时对霞湾港沉积物中铅、镉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分别对沉积物中铅、镉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湘江水体沉积物中铅、镉的含量较高,其中松柏断面水体沉积物中的铅和镉最高;湘江霞湾港水体沉积物中镉以有机质和硫化物结合态为主;湘江松柏断面的地积累指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霞湾断面、马家河断面和昭山断面的地积累指数在时间上呈弱下降趋势,但松柏断面和霞湾断面沉积物中铅和镉的地积累指数较高,达到6级以上极强污染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在湘江霞湾港沉积物中镉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指数,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4.
STW型生态土壤稳定剂改性土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STW型生态土壤稳定剂改性重塑土在不同掺量、不同制备方法及不同养护条件下的强度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STW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对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并与试样的制备方法、稳定剂掺量及养护条件有关;5%的掺入量改性效果最佳;在室温下养护72小时其强度提高幅度最大。同时,还对STW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土质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5.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分析——以沿海城市厦门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巾英  尹锴  吝涛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8):1808-1816
通过综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排碳、耗氧行为,以及城市区域内湿地、淡水、海洋、森林和农田5种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构建了城市碳氧平衡分析模型(UCOB),并估算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氧收支,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状况进行定量化指征.最后,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  相似文献   
136.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重金属活化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植物通过调节根分泌物的组成来改变根际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在重金属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物种类和量会发生显著变化。根系分泌物可通过溶解、螯合、还原等作用活化土壤重金属,提高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或固定和钝化重金属,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文章就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有效性及其在重金属吸附解吸中的作用,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等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7.
近年来,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部分水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以潘家口水库流域为例,引入动态降水因子和地形因子改进经典的输出风险模型,结合高分辨率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GPM)和高分六号卫星影像,建立高分辨率数据驱动的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评估模型,开展潘家口水库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8年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较高,其中氮元素污染输出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0.6%,磷元素污染输出无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1.9%.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发现4~9月潘家口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7月和8月最高,与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一致;结合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分析,流域上游以耕地为主,城市集中在流域下游,受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区域的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较高.针对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应制定合理的农业施肥方式,规划非点源污染“源-汇”景观布局以及建设植被缓冲带.  相似文献   
138.
针对某严寒地区大学校园建筑群构成复杂、供热范围与核定范围不一致等情况,在现行节能量核定标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分析方法,即在缺少分户热计量的情况下,针对改造过程中供热面积增加的问题,采用不同建筑的设计节能率作为权重系数估算核定边界内、核定边界外及新增供热面积的单位面积能耗,以便更准确核定边界范围内的节能量,为该类复...  相似文献   
139.
刘志佳  ;黄河清 《生态环境》2014,(12):2003-200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珠三角地区。1979─2012年间,珠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从1797.42万人增至5681.70万人。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使得珠三角地区的资源供给压力增大,特别是土地资源。2010年珠三角地区已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为8867 km2,其中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其土地资源的适宜开发上限,土地资源对人口增长的约束作用也日趋显著。为了评判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压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利用Malthus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别对该地区9个城市的人口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组模型对2000年前各城市的人口变化均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近,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早期发展阶段的资源压力对人口增长的约束作用较小。2000年以后不同城市的Logistic模型与Malthus模型对人口变化预测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主要与各城市的土地资源压力密切相关。根据2组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和土地资源的压力,将9个城市分为3组。其中深圳、东莞为第一组,这2个城市的人口增速最快、土地资源压力最大,相应的Malthus模型的估计值分别在2003年、2005年超过了实际人口,且其后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差距逐渐增大。依据Malthus模型2020年深圳、东莞的人口预测值分别为6469.58万人、2386.81万人,这大大超过了这2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极限。这一结果说明在深圳、东莞的人口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Malthus模型已不能反映其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第二组包括广州、佛山、珠海和中山4个城市。这组城市的人口增速相对缓慢,Malthus模型的估计值与实际人口较为接近,但2010年以来这4个城市人口的增长呈放缓趋势,Malthus模型估计值逐渐偏大。第三组城市包括人口增速最慢的江门、惠州和肇庆3个城市。这组城市的人口?  相似文献   
140.
谚语     
安全驾驶万里,事故出在半米。凭侥幸,耍大胆,出事故,后悔晚。宁绕百步远,不冒一步险。有备,安全保险;无备,事故难免。谚语@澎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