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2篇 |
免费 | 232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6篇 |
废物处理 | 39篇 |
环保管理 | 66篇 |
综合类 | 363篇 |
基础理论 | 155篇 |
污染及防治 | 210篇 |
评价与监测 | 41篇 |
社会与环境 | 41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31.
532.
随着工业生产活动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重金属作为一类持久性的污染物,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从而对生物体造成影响。目前,单一重金属的毒理效应及致毒机理已开展系统研究,但多种重金属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分子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归纳了近年来重金属复合暴露对不同生物模型的毒性作用,发现复合重金属引起的毒理效应与复合重金属种类、数量、浓度、暴露时间和受试模型有关,阐释了复合暴露通过改变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吸收、累积以及与生物大分子作用影响其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未来的重金属复合毒性研究应更加注重环境相关性,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入挖掘重金属复合致毒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533.
为研究局地环流对京津冀大气污染分布特征的影响,利用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监测网7个站点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观测资料,结合WRF数值模式对气象场的模拟结果,对区域夏季局地环流对大气污染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6月局地环流发生时,京津冀大气中PM10的平均浓度可高达156.4 μg/m3,而在强天气系统过境时仅为89.1 μg/m3。京津冀受区域局地环流控制时,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比强天气系统过境时高75%;海-陆风回流携带的高浓度污染物,导致海滨区域夜间大气中PM10平均浓度从46.2 μg/m3上升到64.7 μg/m3;山地-平原风导致京津冀大气本底区域河北兴隆臭氧浓度峰值较北京城区滞后3 h。京津冀近年来强天气过程比例逐渐下降,目前仅占月20%,而以山地-平原风和海-陆风叠加的局地环流气象条件占比增加,造成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易聚难散。 相似文献
534.
通过改性制备了具有二次介孔的沸石分子筛(ZSM-5m),使用SEM、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XRD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焦化尾水残余有机污染物(ROPs)为研究对象,探讨ZSM-5m对ROPs的吸附行为和动力学。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ZSM-5m吸附量明显高于ZSM-5。在初始COD为150~350 mg/L,pH为3.0,投加量为2.0 g/L,吸附300 min后,ZSM-5m对COD去除率达到57.5%~69.7%,吸附量达到14.9~25.1 mg/g。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可以更好地用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模型来描述;动边界模型推算表明,吸附的主要速度控制步骤为颗粒内扩散,温度升高,颗粒扩散控制作用减弱,表观活化能为12.58 kJ/mol。推测ZSM-5m对ROPs的吸附是非均相扩散为主,带有复杂转化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35.
研究了生物制剂对浸渍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中聚丙烯无纺布(non-wov-en fabric,NWF)膜组件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减少膜组件表面附着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含量及污泥的沉积,减缓膜通量的衰减速率和膜污染,无纺布膜组件的过滤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表现出一定的耐污染性。生物制剂能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对MBR的COD去除率基本没有影响,但略微增大了处理水的浊度。 相似文献
536.
由于2,4-二氯酚(2,4-dichlorophenol,简称2,4-DCP)具有“三致”作用及潜在的生态风险,其光化学降解机理及产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目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理论化学计算手段,系统阐明了2,4-DCP在水环境中·OH介导的间接光化学转化机理、动力学和转化产物的生态毒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4-DCP很容易被·OH氧化降解,其降解主要通过·OH-加成和H-迁移路径进行。在低温条件下·OH-加成路径将占主导,主要形成4,6-二氯苯-1,3-二酚;而当温度超过313 K时,·OH提取酚羟基上的氢原子为主要降解途径,主要形成2-氯苯-对苯醌。尤其在活性物种浓度较低的高温环境中,H-迁移路径有可能生成二噁英。计算毒理学结果表明:H-迁移产物的水生毒性超过·OH-加成产物,甚至超出母体2,4-DCP一个毒性等级。因此,我们建议在以后的环境监测以及风险评估过程中,关注2,4-DCP及其转化产物特别是H-迁移路径的转化产物的生态毒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537.
538.
为探究我国华中地区不同区域夏季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选取武汉、随州和平顶山分别作为城市、郊区和农村监测站点进行大气PM2.5样品采集,分析了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以及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3个站点ρ(水溶性离子)呈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平顶山[(36.29±9.82)μg·m-3]>武汉[(32.55±10.05)μg·m-3]>随州[(26.10±6.23)μg·m-3],分别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52.47%、 51.32%和48.61%,平顶山站点由于农村生物质燃烧活动,水溶性离子占比最大,其中,二次离子(SNA)是主要的离子成分,分别占总水溶性离子的95.65%、 96.12%和97.33%.武汉(0.64)和随州(0.63)站点硫氧化率均值高于平顶山站点(0.50),而武汉(0.18)和平顶山(0.19)站点氮氧化率高于随州站点(0.15),站点间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差... 相似文献
539.
利用构建的土壤半野外试验系统,在接近野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研究高含量(400mg/kg)高氯代PCBs(以五氯代为主)在系统中的迁移与消失规律.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的12个月内,PCBs几乎没有迁移,也几乎没有减少;处理24个月后,仅有不超过2%的PCBs向下层迁移,但迁移不超过10cm;在处理24个月后,处理层PCBs的浓度降低10.19%,这其中包含向下迁移的部分该项研究为PCBs的填埋或其它处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PCBs及其类似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40.
垃圾渗沥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及去除 总被引:134,自引:0,他引:134
采用GC-MS-DS联用技术鉴定出垃圾渗沥液中的93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有22种被列入我国和美国EPA环境优先控制的污染物的黑名单中。在距垃圾场最近的地下水中的含量和种类最多,离1000m处仍然存在有机污染物。利用铝土矿混凝及吸附方法,对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其中48.93%的有机物完全被去除,12.90%的有机化合物去除率达70%以上,20.43%的有机物去除率达50%以上,18.23%的有机化合物去除率达5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