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0篇 |
免费 | 152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篇 |
废物处理 | 57篇 |
环保管理 | 110篇 |
综合类 | 386篇 |
基础理论 | 99篇 |
污染及防治 | 207篇 |
评价与监测 | 39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69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在宜昌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得到市人大批复实施的背景下,为共享环境总体规划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与资源开发红线("三条红线")、为满足提供规划实施与评估有效途径的实际需求,在市信息办及环保局现有业务信息系统现状评价基础上,综合运用GIS、海量空间数据管理、SOA架构、瓦片地图分发、移动GIS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V1.0),实现了"三条红线"等相关数据成果的地图展示、查询等精确管理分析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642.
为提高纳米Fe0的稳定性,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以β-环糊精为原料对纳米Fe0进行包埋。考察了碱度、交联剂用量对聚合物交联度的影响,对比研究了30%、40%Na OH介质对包埋纳米Fe0去除Cd2+反应活性的影响。利用SEM、TGA对包埋材料的表面形态及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40%Na OH介质中交联包埋的纳米Fe0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当Cd2+浓度为100 mg/L时,投加包埋材料3.0 g,反应150 min,Cd2+去除率可达98.9%;于空气中放置1个月,其对Cd2+去除率仍可达90.5%。 相似文献
643.
提出了利用X射线衍射仪法识别相近固体污染物,并且对固体污染物进行组分测定。确定了组分的贡献率,为确定固体污染物污染来源,控制固体污染物污染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44.
645.
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中,电阻加热技术因不受地层条件影响、污染物修复效率高等特点在氯代烃污染地块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存在用电量大、能耗较高等问题.通过创建基于脉动直流电的电热耦合修复体系,以三氯乙烯为模拟污染物,比较了其与传统基于交流电模式的电阻加热技术在修复非均质介质三氯乙烯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dense nonaqueous-phase liquid)时的去除效率及能耗,分析了造成其修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电热耦合体系下介质的增温幅度明显优于交流电体系,最高温度可达100℃,而交流电体系最高温度仅为70℃,这表明脉动直流电通过引入电极水电解反应提高了介质电导率,从而达到更高的温度,进一步促进了污染物的加热挥发作用.反应结束后,电热耦合体系中三氯乙烯主要集中在阴极侧,而交流电体系中三氯乙烯无定向分布特征,表明电热耦合体系中的直流电场可通过电渗析作用增强三氯乙烯向阴极的定向迁移.经过48 h持续反应,脉动直流电体系对三氯乙烯DNAPL的去除率为88%,可较同等电压下交流电体系提升2.2倍,而能耗仅为1.92 kW·h/(log·kg),是交流电体系的32%.研究显示,利用脉动直流电加热可通过强化相变迁移和电渗析定向迁移效应共同作用于三氯乙烯去除,有效提高三氯乙烯DNAPL的去除率,降低体系修复能耗. 相似文献
646.
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直接测定了PM2.5中23种无机元素的浓度,并对消解方法、ICP-MS工作参数及条件进行了优化和选择。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10.00 ng/mL,定量检出限为0.04~40.00 ng/mL。采用该方法测定了2017年10月—2018年1月秋冬季唐山市3个监测点位的PM2.5滤膜样品,结果表明:地壳元素中Si浓度最高,为2.30 μg/m3,大多元素浓度在采暖前高于采暖后;重金属元素中Zn浓度最高,为0.48 μg/m 3,大多元素浓度在本次观测的11月和12月较高;所测元素浓度与其他文献数据具有可比性,说明该方法适用于环境大气PM2.5中的无机多元素分析测试。 相似文献
647.
城市热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是我国城市构建高品质人居环境、提升居民舒适度和幸福感的重要课题. 基于北京市主城区2005~2021年的Landsat影像,以“热岛强度分区”为标尺,从“整体格局演化-交叉转换特征-转换模式-驱动因子”这4个层面刻画北京市主城区热岛强度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解析驱动力的空间差异,衔接与国土空间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 结果发现:①2005~2021年期间,北京市主城区的地表热岛强度呈现出自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但高温区空间聚集性有所减弱,高温范围外延明显,主要向西北方向延伸;②向“中温区”方向的交叉转换是北京市主城区热岛强度转换的主要类型,分地区来看,五环外城区的热岛强度时空交叉转换相对最为剧烈,向“高温区”方向的转换是二环内城区的主要转换方向;③建筑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和水体指数是优化热环境的主导驱动因子,导致热岛强度加剧的主导因子有地表粗糙度、道路密度和不透水面比. 从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角度看,针对街区热环境的调节,植被覆盖度与不透水面比的贡献程度在“激进型”街道中较显著,“加剧型”街道中建筑覆盖度的驱动力更大,“平衡型”街道中道路密度的调控较为关键,而在“适应型”街道中水体指数和地表粗糙度的贡献程度更强. 以上结果可为城市地表热岛局地气候变化研究和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48.
分析了在中国实施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HAZOP)技术的可行性,提出了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649.
目的研究发动机缸体出现开裂失效原因。方法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断口扫描分析、显微组织分析、能谱分析及低倍缺陷分析测试手段,对发动机缸体的开裂模式及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动机缸体原材料中Si元素超标,导致晶界析出较多的Al Si Cu及Al2Cu脆性相,在开裂区域组织存在过热过烧现象,两个原因导致组织晶间结合力大大降低。同时,在开裂区域存在热节效应,低倍疏松和缩孔较集中的现象,为热裂纹形成及继续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论通过不断改进设计工艺,控制原材料成分及调节浇注参数,大大减小了热裂纹出现概率,在后序批量生产中,未发现类似失效样件。 相似文献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