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0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635篇
安全科学   310篇
废物处理   288篇
环保管理   350篇
综合类   2411篇
基础理论   773篇
污染及防治   1825篇
评价与监测   173篇
社会与环境   186篇
灾害及防治   2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Zr掺杂TiO_2(Zr-TiO_2),运用XRD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水中头孢氨苄的光催化降解,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了光催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的Zr-TiO_2为锐钛矿型介孔材料,孔径约为8.12 nm;各因素对头孢氨苄去除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光照时间、Zr-TiO_2投加量、初始头孢氨苄质量浓度;在Zr-TiO_2投加量为1.5 g/L、初始头孢氨苄质量浓度为10 mg/L、溶液pH为7.0、光照(300 W UV)时间为1.5 h的优化条件下,头孢氨苄去除率高达99.46%;Zr-TiO_2光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52.
采用Na BH4还原法将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镀铜废液中的Cu~(2+)制备成纳米铜粉,并采用聚丙烯酰胺(PAM)对还原反应后的废液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n(Cu~(2+))∶n(Na BH4)、还原反应温度、还原反应时间及PAM添加量对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回收的纳米铜粉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Cu~(2+))∶n(Na BH4)=4∶6、还原反应温度为50℃、还原反应时间为2 h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低至1.1 mg/L,Cu~(2+)还原率达99.99%;可获得粒径为20~45 nm的近球型、高纯度、由多晶组成的纳米铜粉;当PAM添加量为10 mg/L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至0.35 mg/L以下,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小于0.5 mg/L)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3.
954.
由于独特的抗菌特性,纳米银(AgNP)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动物组织分布及排出尚不清楚。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被的AgNP溶液按照10 mg kg-1给雌性SD大鼠灌胃,采用ICP-MS检测SD大鼠组织、粪便及尿液中总银浓度。实验结果表明,AgNP通过小肠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在肝、肾、脾、肺、脑等靶器官。灌胃后1 h,大鼠各组织中总银浓度达到最大值(肝、肾、脾、肺、脑中银浓度分别为0.29 ± 0.13 mg kg-1、0.23 ± 0.04 mg kg-1、0.17 ± 0.05 mg kg-1、0.11 ± 0.01 mg kg-1、0.06 ±0.02 mg kg-1),之后银浓度随时间降低直至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灌胃途径下,AgNP对SD大鼠的有效性为8.5%,且73%的AgNP是通过粪便的途径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955.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模式生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56.
为了探讨马拉硫磷和主要水解产物对圆瘤浮萍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氧化损伤机制,采用静态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马拉硫磷及其水解产物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磷酸酯(DMP)对圆瘤浮萍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体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7 d后,浓度为100 mg a.i.·L-1处理下的浮萍叶状体生长量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DMDTP、DMTP和DMP对圆瘤浮萍叶状体生长量的半数抑制浓度(7 d-IC50)分别为52.9、45.5和98.0 mg a.i.·L-1。随着试验液中DMDTP、DMTP和DMP浓度的升高,圆瘤浮萍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叶绿体活性则分别表现为诱导-抑制、抑制和抑制效应。在DMDTP、DMTP和DMP胁迫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圆瘤浮萍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均受到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着DMDTP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DMTP和DMP胁迫下,SOD活性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POD和CAT活性则随3种水解产物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这表明抗氧化酶系统对外部胁迫的应答很复杂。马拉硫磷对圆瘤浮萍的毒性较小,其水解产物DMDTP、DMTP和DMP均对圆瘤浮萍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多加关注马拉硫磷水解产物对环境生物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57.
为明确蔬菜常用农药在地下水中的环境风险,运用China-Pearl和SCI-GROW模型开展地下水环境暴露评估,并根据我国成人和儿童暴露参数推导25种农药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研究发现,25种农药PECgw为0~18.340μg·L-1,成年人PNECgw为0.003~19.654 mg·L-1,儿童PNECgw为0.001~23.253 mg·L-1。成年人和儿童的RQgw值均小于1,表明25种农药按照登记用量使用,我国成人和各年龄阶段儿童直接饮用施用农药区域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958.
为研究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特征,2014年5月采集了20个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优先控制的16种PAHs进行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异构体比值3种统计方法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来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88.5~199.3 ng·g-1,平均值为(126.3±35.3)ng·g-1,其中,萘、菲和荧蒽是PAHs优势组分。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低于西南部,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包括石油燃烧来源、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来源和石油来源,其中燃烧来源是主要来源,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来源占49.9%,石油燃烧来源和石油来源占50.1%。  相似文献   
959.
加速退化试验的原始数据大部分是离散分布的,导致难以适用于传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在加速退化试验数据的可靠性评估研究方面,提出了使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来分析加速退化试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通过对加速退化试验获得的量纲和时间长度均不相等的实验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灰色关联度考查并建立灰色离散模型,实现初始数据同一性。最后以某电子组件加速退化试验数据为例,通过数据预处理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两大步骤,实现对70℃下的加速退化试验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验证了灰色系统理论对原始试验数据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评估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60.
Increasingly,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s indicate chemosynthetic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an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induces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 on human health after long-term exposure. However, less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for assessment of acute effect of PFOA exposure on metabolic homeostasis. In experimental designs, PFOA-exposed liver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were used to discuss underlying mechanism related to PFOA-induced metabolic dysfunction. In serological tests, PFOA-exposed mice showed increased treads of liver functional enzymes in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 and total bilirubin (T-BIL), trypsina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and insulin, while blood glucose,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and glucagon levels were reduced. In histocytological observations, PFOA-exposed liver showed visible cytoplasmic vesicles, and intact pancreatic islets were observed in PFOA-exposed pancreas. Additionally, increased insulin-positive cells and reduced glucagon-positive cells were detected in PFOA-exposed islets. As shown in immunoassays, PFOA-exposed liver resulted in elevations of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 (CD36)-labeled cells and CD36 protein. In mouse liver cell study, PFOA-exposed cells showed increased cell apoptotic count, and increased phosphorylated levels of Bcl-2 and Bad in the cells. Furthermore, PFOA-exposed liver cells exhibited elevations of CD36-labeled cells and CD36 protein. Taken together, the present data demonstrate that acute exposure to PFOA-impaired liver fun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ducting CD36 expression and apoptosis, as well as disrupting key hormones in the panc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