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3篇 |
免费 | 308篇 |
国内免费 | 6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2篇 |
废物处理 | 34篇 |
环保管理 | 138篇 |
综合类 | 1404篇 |
基础理论 | 239篇 |
污染及防治 | 158篇 |
评价与监测 | 177篇 |
社会与环境 | 117篇 |
灾害及防治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83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81.
目前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主要局限于水环境系统的单方面脆弱性研究,过于片面化,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旱涝灾害、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脆弱性。根据水环境系统脆弱性是系统状态受到系统压力引起的敏感性以及系统状态对系统压力的适应性响应的观点,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式构建区域水环境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区域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中客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利用联系数描述上述不确定性过程中差异度系数在[-1,1]上取值仍存在不确定性,为此,构造三角模糊数刻画差异度系数取值的不确定性,给出三角模糊联系数的基本形式,取置信水平得出置信区间联系数,采用期望-方差排序法对置信区间联系数进行决策分析,建立基于三角模糊联系数的系统综合决策模型。此模型用于安徽省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水环境系统脆弱等级介于[2.731 3.620]之间,脆弱性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降低区域水环境系统脆弱性,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三峡工程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江河湖泊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水沙模拟模型,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中下旬~11月),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比水库运用前减少3 000~6 000 m3/s,湖区各站水位最大降幅为07~19 m,平均降幅04~09 m。以此为基础,通过典型调查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区农田灌溉用水和城镇供水的影响,提出了消除或降低影响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鄱阳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3.
随着对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认识的不断深入,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模式及开发利用的安全性评价日益受到重视。从广义和狭义2个层面分别阐述了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模式的含义,并重点对“四分”总体修复策略和“五个特性”技术策略共同构成的狭义层面上的安全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5个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各指标的评价方法。本研究旨在提出对我国在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模式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并为污染地块修复技术的比选和评价、开展修复(管控)工程的评价提供参考,进而推动我国污染地块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4.
85.
8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a-Zr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的焙烧温度对材料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表征了所制备样品的物相变化和颗粒形貌特征,以间甲酚为底物,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方法对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升高到1 000 ℃以上时,样品晶型以斜方晶系CaZrO3为主,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颗粒更加均匀分散。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间甲酚实验中,当焙烧温度为800 ℃时, TOC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9%。800 ℃焙烧所得的样品由纳米颗粒组成,晶格间距为0.29 nm,说明样品的高暴露晶面为CaZrO3的(121)晶面;XPS结果证实了样品的高活性可能是由晶格氧和表面羟基基团起重要作用而导致的。这种高效的纳米钙锆复合材料为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7.
利用自制等离子体反应器开展电晕-介质阻挡协同放电降解连续流丙酮研究,利用均匀设计法获得适宜的丙酮降解参数及其相互关联性,通过解析电晕-介质阻挡协同放电机理,结合丙酮降解热力学性能分析,获得影响丙酮降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丙酮降解的适宜条件为反应器电压9.60 kV、空气流量1.4 L·min-1、在丙酮气体流量20 mL·min-1的连续流体系下,电晕-介质阻挡协同放电3 min、初始质量浓度为1.807 mg·L-1的丙酮单次循环降解率可达35.01%。解析等离子体放电过程和热力学性质发现,丙酮降解受协同放电活性粒子与反应温度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8.
针对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尤其是污染负荷较高的黏土土壤,传统的物化方法难以实现其高效的洗脱。利用旋流场中土壤颗粒高速自转/公转,实现土壤颗粒污染物的强化快速脱附。土壤旋流洗脱实验分为旋流器的分离性能和单一/复合污染物的脱附性能2部分。在土壤-水体系下,旋流器的最优操作条件为:进口流量0.7 m3·h-1,分流比0.12,固液比为1:20。对于Pb污染物,底流脱附效率均能达到近85%,溢流也能够达到70%。对于Cu污染物,底流和溢流脱附均能达到90%左右。对于Cr(VI)污染物,底流脱附最高能达到60%左右,但溢流洗脱效率极低。复合污染能够在单次通过后脱除Pb、Cu、Cr(VI)等多种重金属污染,且洗脱效果与单一污染洗脱时基本一致。对实际的场地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在野外原位围隔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鱼类、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鲢鳙鱼比例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当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ix)与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比例为3:1时,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69.26%和66.39%,4:1时,NO3-N的去除率可达73.65%;当鲢鱼与鳙鱼的比例为5:1时,TP和PO43-的去除率可达66.73%;鲴鱼(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对水体中磷元素的去除效果显著,TP和PO43-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3.89%和7.91%,但不利于氮的去除;150 g·m-2密度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投加对TN的去除率可达72.60%,但对其他营养盐的削减效果不佳;水生植物蕹菜实验组与无植物组相比TN去除率提升6.83%,NH3-N提升6.44%,NO3-N提升12.14%,效果优于菱,但却不利于磷的去除。实验结果可为水生生态系统调控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实验考察了絮凝过程中广义絮团(包括单体颗粒、线状絮团、面状絮团及体状絮团)的黏性分维数、特征黏度、絮团的黏性组成等随絮凝时间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在絮凝过程中,单体颗粒的黏性分维数与其拓扑维数一致,其余各类絮团的黏性分维数均小于其对应的拓扑维数,其中线状絮团的分维数基本不受絮凝时间的影响,但面状絮团及体状絮团的分维数随絮凝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大但最终趋于稳定;所有絮团的特征黏度与絮凝时间无关,其中线状、面状及体状絮团的特征黏度依次具有103、104和105的数量级;各类絮团的黏性组成随絮凝过程的进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