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25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480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342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51.
饮用水中磷与细菌再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可同化有机碳(AOC)和微生物可利用磷(MAP)方法,针对T市J水厂水源水、处理工艺以及一条配水干管中磷对细菌生长的限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水源水与处理工艺中MAP较高(5~38μg/L),配水管网中MAP较低(<5μg/L),且管网水中的MAP随着管线的延长基本保持不变.②常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MAP(去除率为34.0%~83.7%).③在水源水和处理工艺中,水样的AOCpotential<、sub>、AOCP与AOCnative没有显著差别,说明AOC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决定因素.该研究配水干管中,水样的AOCpotential、AOCP为AOCnative的2~8.7倍,磷成为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52.
活性白土对餐饮业废油脂脱色工艺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活性白土对餐饮业废油脂进行脱色研究,对脱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摸索出活性白土的最佳脱色条件:活性白土用量5%;初始脱色温度60C;终止脱色温度120C;脱色时间25min。  相似文献   
453.
富马酸生产废水的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CW-7-甲苯络合萃取剂处理富马酸废水,萃取液用碱液反萃回收,每立方米废水可回收9kg富马酸,其含量大于97%。研究了影响萃取效果的相关因素.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54.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模拟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考察了曝气量、沉降时间、进水方式等对对苯二甲酸(TA)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TA质量浓度小于1500mg/L的废水,采用完全曝气SBR运行4h,TA和COD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5%以上,TA平均去除速率随T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TA质量浓度为1500mg/L时,曝气量、沉降时间和进水方式是影响其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SBR处理高浓度PTA废水可克服污泥膨胀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的问题,且系统的稳定性和PTA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55.
畜禽养殖废水的混合处理工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针对畜禽养殖场废水的“三高”特点,即CODCr高、氨氮高、SS高,应用气浮ABRCASS湿地及生态塘为主体的废水处理工艺。结果证明,该工艺处理后的废水CODCr、氨氮、SS等指标都能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56.
微塑料因其比表面积大、难降解等特点,在水环境中长期存在,可作为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独特栖息地。以细菌群落为主的微生物可定殖在微塑料表面,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水、淡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特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多样性,分析了暴露时间、地点及塑料理化性质对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后续研究应采用宏基因组学全面地探究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圈”,并关注远洋、入海口和内陆地表水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从全球尺度上探索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的定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此外,鉴于微塑料表面存在降解菌,需进一步明确定殖在微塑料表面的微生物参与微塑料降解的效率及其机制,可为了解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归宿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7.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先行任务,在整体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应该贯穿质量控制措施。本文结合样品采样、制样、实验室两方面质量控制进行深入分析,论述采取质量控制的措施,总结归纳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58.
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摄入人体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兴奋或抑制作用的新型污染物,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可能对水生生物、水生态系统甚至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为评价太湖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太湖19条入湖河流中13种典型精神活性物质的质量浓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太湖19条入湖河流中除苯甲酰牙子碱(BE)和去甲氯胺酮(NK)外,其余11种目标物均有检出,质量浓度范围为n.d.~43.2 ng·L~(-1)。其中麻黄碱(EPH)的检出率和中间浓度最高,分别为100%和11.0 ng·L~(-1);其次为甲基苯丙胺(METH),检出频率为58%,浓度中值为1.0 ng·L~(-1);苯丙胺(AMP)在东部湖区均未检出。大部分精神活性物质浓度水平较高的河流分布在竺山湾和西太湖,而海洛因(HR)的高值区主要在南太湖。运用风险熵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太湖流域地表水中检出的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风险熵值均<0.1,生态风险较低,但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和综合风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59.
以人工湿地修复镉污染水体时,植物在镉离子的沉淀、吸收和积累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报道的镉富集植物种类较少,湿地植物对镉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缺乏系统研究,限制了湿地植物在镉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笔者以常见湿地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为对象,设置了4个镉处理浓度(0、0.5、1和2 mg·L~(-1)),研究了水蓼对镉的富集特征以及生长和生理响应。水蓼根、茎和叶的镉含量(以干重计)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处理30 d时,在2 mg·L~(-1)处理下分别达到134、47和48 mg·kg~(-1)。处理30 d时,在1 mg·L~(-1)的镉处理下,水蓼的地上部及地下部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最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系数分别为45.6和111.7,转运系数为0.41。在处理15 d时,水蓼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 mg·L~(-1)处理下显著降低。在处理30 d时,水蓼的总生物量在不同镉浓度下无显著差异,但丙二醛(MDA)含量、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5~2 mg·L~(-1)镉处理下均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水蓼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理抵抗镉胁迫产生的氧化伤害,并且水蓼对镉的富集和转运系数较高,具有在镉污染水体修复中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460.
• Dual-reaction-center (DRC) system breaks through bottleneck of Fenton reaction. • Utilization of intrinsic electrons of pollutants is realized in DRC system. • DRC catalytic process well continues Fenton’s story. Triggered by global water quality safety issues, the research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e Fenton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powerful due to the rapid attack on pollutants by the generated hydroxyl radicals (•OH). However, both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Fenton/Fenton-like technologies follow the classical reaction mechanism, which depends on th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the transition metal ions at single sites. So even after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this reaction still suffers from its inherent bottleneck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our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studying a novel heterogeneous Fenton catalytic process, and we developed the dual-reaction-center (DRC) 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DRC system, H2O2 and O2 can be efficiently reduced to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electron-rich centers, while pollutants are captured and oxidized by the electron-deficient centers. The obtained electrons from pollutants are diverted to the electron-rich centers through bonding bridges. This process breaks through the classic Fenton mechanism, an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f pollutant removal in a wide pH range. Here, we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Fenton’s story and focus on combing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C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RC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he pollutant degradation and interfacial reaction proces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We look forward to bring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continue Fenton’s story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RC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