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5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4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2篇 |
废物处理 | 56篇 |
环保管理 | 118篇 |
综合类 | 788篇 |
基础理论 | 243篇 |
污染及防治 | 444篇 |
评价与监测 | 94篇 |
社会与环境 | 50篇 |
灾害及防治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南方某城市地表水体中粪源性污染指示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城市居民亲水娱乐活动日益增加,研究城市地表水体的粪源性微生物污染特征,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水质监测和风险管理,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尤为重要.以我国南方某城市的5个典型地表水体为案例,监测总大肠菌(TC)、粪大肠菌(FC)、大肠埃希氏菌(EC)和肠球菌(ENT)这4种粪源性污染指示微生物以及常规理化水质指标,研究指示微生物在城市地表水体中的浓度水平、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案例水体中TC和FC通常在10^3~10^7个.L^-1,EC和ENT通常分别低于200个·L^-1和105个·L^-1;4种指示微生物的浓度分布呈现季节变化特征,并且能够指示水体受到周边环境的污染状况;4种指示微生物指标之间以及微生物指标与常规理化水质指标(如溶解氧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2.
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二醇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京市再生水补给河湖规模扩大,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引起的受纳水体生态风险日益受到关注。以雌二醇为例,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和联合概率曲线(joint probability curve,JPC)方法开展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整理了北京市约430个物种,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COTOX数据库获取了其中7个物种的雌二醇毒性数据,构建了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Weibull分布、Burr III型分布和Gumbel分布等7个SSD模型,评价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以及"混凝-沉淀-过滤-臭氧"、"超滤-臭氧"和"超滤-活性炭-臭氧"3种深度处理工艺组合出水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利用北京市7个物种雌二醇毒性数据构建的SSD模型具有合理性,SSD模型选择对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Weibull分布和Burr III型均是可接受的SSD模型,其中拟合效果最佳的Burr III型分布模型给出了最保守的风险估计。Burr III型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以及3种深度处理工艺组合出水的总体风险期望值分别为0.070、0.040、0.036和0.026,该结果可以为北京市未来水生态保护目标的设定以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43.
744.
745.
746.
747.
高浓度酚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酚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对活性污泥进行筛选及驯化,得到能降解高酚浓度的优势降酚菌.该混合菌在15h内将1700mg/L浓度的酚完全降解,同时使COD降至102.9mg/L,降解率达到96.9%.经分离纯化,得到4种不同的单一菌株,并对各菌株的菌属进行了初步鉴定.同时,还考察了初始酚浓度、菌投加量、温度、pH等因素对降酚菌降解COD和酚的影响.混合菌的降酚效果要优于所分离出的4种单菌株. 相似文献
748.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