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0篇 |
免费 | 1006篇 |
国内免费 | 1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6篇 |
废物处理 | 128篇 |
环保管理 | 242篇 |
综合类 | 1772篇 |
基础理论 | 560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22篇 |
评价与监测 | 186篇 |
社会与环境 | 163篇 |
灾害及防治 | 1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184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09篇 |
2010年 | 195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81.
582.
于2016年7~8月采集了陕西省西安市(城市)及蔺村(农村)夏季昼夜PM2.5样品,分析其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无机离子等化学组分的含量,探讨关中平原城市和农村地区PM2.5的化学组成和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和蔺村的PM2.5浓度分别为(49.7±22.8)和(62.6±14.2)μg/m3.西安PM2.5中OC和EC的浓度[(6.5±2.5)μg/m3,(3.2±1.8)μg/m3]与蔺村[(6.8±1.8)μg/m3,(3.8±2.3)μg/m3]相当.西安OC/EC比值白天(2.6)高于夜晚(1.9),蔺村反之(白天:1.6;夜晚:2.7),主要是因为夜间城市地区重型卡车运输活动增强导致排放更多EC,而夜间农村地区人为活动较少导致EC排放显著降低.西安和蔺村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20.2±14.6)和(30.1±10.5)μg/m3,占PM2.5浓度的40.6%和47.6%.蔺村SO42-的平均浓度高达19.0μg/m3,占PM2.5浓度的30%以上,远高于西安(9.4μg/m3和18.9%),主要与农村固体燃料(煤和生物质)使用有关.西安NO3-和Ca2+的浓度及其对PM2.5的贡献、NO3-/SO42-比值均明显大于蔺村,表明城市地区受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的影响更大.西安K+与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而蔺村K+与EC的相关性显著强于西安,说明西安市区K+由粉尘源主导,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583.
相比中温(35 ℃)厌氧消化,高温(55 ℃)厌氧消化中微生物代谢活性强,处理效率高,且无害化水平高,适合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及 利用.但由于厨余垃圾易降解,有机质含量高,水解速率快,极易在厌氧消化前期出现酸积累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温厌氧消化中更为显著,从而严重制约着高温厌氧消化的应用.本研究探究了零价铁(ZVI)对高温厌氧消化过程酸化现象的消除和控制,并对投加ZVI后不同含固率下 厌氧反应器严重酸化现象缓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含固率为4%、6%的反应器在ZVI的促进作用下很快恢复产沼,甲烷产率相较低负荷反应器分别提高了52.05%、10.51%.含固率为8%的投加ZVI反应器在经历一个月的延滞期后也消除了“过酸化”,甲烷含量稳定在60%以上, 甲烷产率达到270.40 mL·g-1.以加ZVI反应器沼液作为接种物的H-ICS反应器能够降低氢分压,但未能消除“过酸化”.含固率为10%的反应器在反应结束后仍处于酸化状态.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所有外加ZVI的反应器中嗜氢产甲烷菌是绝对的优势菌.在恢复产沼的H-ZVI反应器以细菌Defluviitoga产生的乙酸盐、CO2、H2和丁酸转化来的乙酸为底物,嗜氢产甲烷菌Methanothermobacter作为唯一优势产甲烷古菌,与互营乙酸氧化菌Syntrophaceticus相互作用,实现互营乙酸氧化产甲烷(SAO-HM)途径,恢复产甲烷代谢. 相似文献
584.
585.
586.
587.
SBR生物反应器出水溶解态有机物性质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考察了SBR生物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过程中,反应器内部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了污泥龄对于SBR反应器出水溶解态有机物性质特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过程中,以分子量650Da、1700Da和2000Da为代表的腐殖质类有机物逐渐积累,小分子量有机物(<200Da)逐渐转化为具有中间分子量(500~3000Da)的腐殖质类有机物和大分子量(>10000Da)微生物代谢产物;污泥龄对SBR反应器出水溶解态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情况的影响不大,污泥龄较长的SBR反应器其出水有机物在分子量650Da和20000Da处表现出较弱的紫外吸收强度和荧光强度,表明较长的污泥龄有助于腐殖质类有机物和溶解态微生物代谢产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588.
研究了昆明地区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的自然要素与适宜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验收监测具体案例,实测分析了推广模式的节能减排实效。提出了推广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89.
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一直备受全球关注,现阶段研究多侧重于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针对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足。论文利用Mann-Kendall法、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长江源区1957—2012年水文气象要素趋势性、波动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分析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水汽通量揭示大尺度环流因子对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序列具有正长程相关性,长江源区气候未来会继续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都存在着1~5、10~24和25~45 a三种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南亚季风是影响长江源区降水量和流量较为重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南亚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方向气流是长江源区主导气流和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