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篇 |
综合类 | 51篇 |
基础理论 | 21篇 |
污染及防治 | 16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考察典型稀土元素镱和钕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钕对大型溞的24 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37.72 mg·L-1,95%的置信区间为30.49~58.56 mg·L-1;48 h-LC50为12.98 mg·L-1,95%的置信区间为10.56~15.84 mg·L-1。镱对大型溞的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24.57 mg·L-1和7.91 mg·L-1,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12.64~66.01 mg·L-1和6.73~10.39 mg·L-1。研究含钕暴露液对大型溞的21 d慢性毒性,发现大型溞的繁殖能力和正常生长能力均受到抑制,表现在蜕壳时间与产溞时间延长,产溞数量下降和内禀增长率降低。综合考虑分析得出钕元素对大型溞21 d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3 mg·L-1,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0.12 mg·L-1,95%的置信区间为0.08~0.14 mg·L-1。 相似文献
42.
利用安徽及邻区的10个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分析了站点NEU坐标时间序列、基线座标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站点的NEU座标时间序列水平方向变化趋势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观测网络"25个站点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基线座标时间序列在各个构造地质区域内的变化特征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大理地区多年来地磁场、重力场、地壳形变和地下水等地震前兆因素变化趋势的分析,指出大理地区是云南省未来10年内发生强震危险性最大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44.
铝系混凝剂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机混凝剂,改善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可有效提高混凝效果,但其在净水过程中产生的余铝对人体健康及输水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氯化铝(AlCl3)和高聚十三铝(Al13) 2种混凝剂在处理黄河上游水源水时的混凝过程,结合出水中的溶解态及不同分子质量余铝含量、有机物紫外吸光度(UV254)、pH、浊度、有机物种类及含量和絮体特性的变化趋势,探究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投加量范围内,当Al13做混凝剂时,出水余铝质量浓度均低于0.2 mg·L−1。Al13具有较高的形态稳定性,在混凝过程中对出水pH影响较小。絮体粒度随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Al13投加量达到0.08 mmol·L−1时絮体粒度下降(强度因子由于静电排斥作用而下降)。在不同投加量下,使用AlCl3做混凝剂时出水余铝均高于Al13体系,且在不同投加量下AlCl3体系出水余铝中小于1 000 Da的余铝占比最大。Al13对富里酸和腐殖酸的去除效果优于AlCl3,且AlCl3在较高投加量下才能实现水中有机物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45.
边疆民族地区生态乡镇建设模式探索——以西藏林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林芝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乡镇建设影响因素的SWOT分析,确立了生态乡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为不同类型乡镇量身定做了产业发展模式、项目运营模式以及配套的生态环保、人居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初步解决了边疆民族地区生态乡镇建设中模式欠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为评估成都市2017年夏季(6-8月)开展的臭氧防治行动措施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对成都市环境空气中VOCs物种进行监测,对比分析VOCs污染特征、OFP(臭氧生成潜势),并利用PMF(正矩阵因子法)模型对VOCs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2017年8月$φ$(VOCs)平均值为31.85×10-9,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32%,其中,$φ$(芳香烃)和$φ$(卤代烃)平均值下降最为明显.$φ$(VOCs)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在每日09:00和23:00左右达峰值,臭氧防治行动期间$φ$(VOCs)月均小时值低于2016年同期.VOCs的OFP敏感性物种以烯烃为主,占总VOCs OFP贡献的48%.2017年8月成都市OFP为61.89×10-9,比2016年同期下降44%.VOCs源解析结果发现,2017年8月油气挥发源、有机溶剂使用源、工业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排放占比均有所下降,而机动车排放源和天然源的排放占比增加.研究显示,成都市2017年夏季臭氧防治行动对成都市大气VOCs排放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7.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OMC)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large pore volume was synthesized and tested for use as an adsorbent f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 disposal. Benzene, cyclohexane and hexane were selected as typical adsorbat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molecular sizes and extensive utilization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In spite of their structural differences, high adsorption amounts were achieved for all three adsorbates, as the pore size of OMC is large enough for the access of these VOCs. In addition, the unusual bimodal-lik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gives the adsorbates a higher diffusion rat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dsorbents such as activated carbon and carbon molecular sieve. Kinet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adsorption barrier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iculty of VOC vapor molecules entering the pore channels of adsorbents. Therefore, its superior adsorption ability toward VOCs, together with a high diffusion rate, makes the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a promising potential adsorbent for VOC disposal. 相似文献
48.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对胶州湾东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结果,对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东岸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除7月的Cu、Cr平均含量略低于12月外,其他重金属(Cd、Zn、Pb、As)平均含量7月均高于12月。在表层沉积物中Cd的污染程度最高,7月平均污染指数达1.68。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表明,Cd的Eir大于其他重金属的Eir,其他重金属的Eir均小于轻微危害程度的划分标准,表明对胶州湾东岸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主要是Cd,从多个重金属的RI均值看,均小于15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9.
Flaky and nanospherical birnessite and birnessite-supported Pt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Effects of the birnessite morphology and Pt reduction method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complete oxidation of formaldehyde (HCHO)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flaky birnessite exhibited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nanospherical birnessite.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Pt on the birnessite catalyst indicated that the reduction method of the Pt precursor greatly influenced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Flaky birnessite-supported Pt nanoparticles reduced by KBH4 showed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ity and could completely oxidize HCHO into CO2 and H2O at 50℃, whereas the sample reduced using H2-plasma showed lower activity for HCHO oxid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se materials were jointly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s of pore structure, surface active sites exposed to HCHO and the dispersion of Pt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50.
2019年4—8月,在成都市城区开展了O3、NOx、VOCs及气象参数的连续在线观测,基于观测数据OBM模拟的方式,对O3超标日的敏感性及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成都市城区O3超标日对应的绝大部分前体物的浓度均有所上升,基于VOCs的组分变化分析推断工业源排放在超标日可能存在较大幅度的增加.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值结果表明,成都市城区O3超标日对人为源VOCs(AVOCs)敏感性最强,其次为天然源(BVOCs)和CO,而对NOx为负敏感性,控制AVOCs对站点超标日的O3浓度下降最为有利;逐月变化来看,O3对AVOCs和NOx的敏感性逐月差异较小,对BVOCs的敏感性在6—7月最强,对CO的敏感性在4—5月最强.观测点位处于典型的VOCs控制区,以O3浓度为等值线的EKMA曲线显示4—5月脊线比例约为13,6—7月及8月的脊线比例约为8.建议在开展O3防控时,VOCs的减排比例应远大于NOx,且春季的减排比例应大于夏季.典型O3污染日的日最大O3小时生成速率为10×10-9~18×10-9· h-1,上午存在O3输入,下午O3本地生成占主导,其余时段O3输出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