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01篇
  免费   3901篇
  国内免费   8049篇
安全科学   4271篇
废物处理   415篇
环保管理   1977篇
综合类   18744篇
基础理论   3228篇
污染及防治   1626篇
评价与监测   1345篇
社会与环境   1502篇
灾害及防治   1143篇
  2024年   302篇
  2023年   790篇
  2022年   1770篇
  2021年   1791篇
  2020年   2111篇
  2019年   1411篇
  2018年   1393篇
  2017年   1596篇
  2016年   1294篇
  2015年   1476篇
  2014年   1341篇
  2013年   1744篇
  2012年   2185篇
  2011年   2093篇
  2010年   1929篇
  2009年   1759篇
  2008年   1694篇
  2007年   1699篇
  2006年   1672篇
  2005年   1223篇
  2004年   841篇
  2003年   564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405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构建适合该场地的修复技术筛选体系,筛选最佳修复方法。根据特征污染筛选结果、场地修复目标及业主需求等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施工现场微调等方法,确定污染场地最优修复方案。结果表明,作为Cd、苯并[a]芘复合污染场地,根据筛选体系结合Topsis法进行评估,确定场地修复技术为异位化学淋洗。运用响应曲面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多因素实验进行室内模拟,确定最佳修复条件。采用0.6mol/L柠檬酸与20g/Lβ-环糊精进行复配的淋洗剂,在pH=3.0、淋洗温度35.00℃、液固比(淋洗剂与土壤的体积质量比)6.00mL/g、搅拌强度320.00r/min下,淋洗4次,每次淋洗3.4h,对某化工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修复后土壤中Cd、苯并[a]芘的去除量分别为69.88、39.20mg/kg,去除率分别达80.14%、70.50%,达到预期修复目标。  相似文献   
992.
简要统计了2009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68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4起,地震40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7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2起.  相似文献   
993.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与隐患闭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事故风险管理理论出发,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总结国内煤矿安全管理中隐患治理的先进实践经验,设计了满足煤矿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流程的风险预控管理,隐患治理中的反馈式闭环管理以及员工"三违"的流程管理需求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使煤矿的风险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煤矿生产中的潜在危险源得到有效管理,隐患及人员不安全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控制,避免或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不同盐度海水中溶解态Zn的新方法。此新方法将流动注射(FI)编结反应器(KR)空气混合吸附在线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联用。进样流速6.0 mL/min;进样时间60 s,测定20μg/L的锌,浓集系数(EF)由传统方法的9.4提高到23.9;测样频率为40/h;检出限为0.31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2.1%。将该新方法应用于珠江口不同盐度的海水样品中溶解态的Zn的分析,所得回收率为95.4%~97.2%。该方法可以满足河口不同盐度海水中溶解态Zn的测定需求。  相似文献   
995.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拟采用强化混凝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后用作邻近发电厂的冷却用水。为了指导生产运行,采用正交试验对强化混凝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助凝剂投加量>搅拌转速>接触污泥浓度>絮凝阶段的pH。强化混凝技术处理该二沉池出水的最佳运行工况:PAM浓度为0.3 mg/L,接触污泥浓度为2.5 g/L,搅拌转速为80 r/min,pH为6.0。在最佳运行工况下,浊度由10.0 NTU降至0.5 NTU以下,TP浓度由1.5 mg/L左右降至1.0 mg/L以下,最低可达0.2 mg/L,优于GB/T 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996.
作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二噁英类物质(PCDD/Fs),无论是直接暴露还是间接暴露,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为了更好地反映PCDD/Fs对人体的暴露状况,总结了目前PCDD/Fs在大气、水体、食物中的污染现状以及职业暴露风险。详细对比了国内外典型工业化城市空气中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结果表明:我国广州等市PCDD/Fs的污染水平仍处高位,给居民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针对水体中的PCDD/Fs,目前我国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但通过对比洞庭湖淡水样品(0.28 pg-TEQ/L)与日本地下水PCDD/Fs平均毒性当量浓度(0.055 pg-TEQ/L)发现,我国部分水体已经受到污染。饮食为一般人群PCDD/Fs暴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越南Bien Hoa和Da Nang地区食物中PCDD/Fs浓度进行评估,发现放养式鸡的肉蛋类、淡水鱼、蜗牛以及牛肉为PCDD/Fs污染风险高的食物,而圈养式鸡的肉蛋类、海鲜、猪肉、多叶蔬菜、水果、水稻等食物中PCDD/Fs的浓度相对较低。总结了大量针对职业暴露后人群的血液及头发等典型生物标志物中的PCDD/Fs浓度,发现其比一般人群高出数倍,表明相关主要排放行业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PCDD/Fs的污染防治和长期监管:逐步建立PCDD/Fs不同排放源于不同环境介质的排放限值以及管理政策;重点区域逐步开展PCDD/Fs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工作;逐步更新完善我国主要行业PCDD/Fs排放清单;开发简易、快速且价格低廉的分析方法和暴露监测技术;民众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调整饮食结构,并提高知情权意识。  相似文献   
997.
首先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自给不足、效率低下等资源稀缺问题,并与发达国家现状进行了对比,然后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等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并最终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推进清洁生产以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  相似文献   
998.
为进一步提高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中普通聚乙烯(PE)填料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NO3--N的去除能力,采用液相化学处理法对PE进行改性,并对其反硝化深度脱氮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聚乙烯(MPE)填料的静态接触角为75.5°,与PE相比降低了26.6%;扫描电镜显示,MPE与PE相比表面结构粗糙度增强;能谱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MPE表面氧元素含量及结构都发生了变化;MPE填料的MBBR反硝化能力与PE相比得到了明显提高,当进水NO3--N和TN浓度分别为(8.5±1.5)和(14.3±2.1) mg/L时,MPE填料的MBBR对NO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2±7.0)%和(56.5±10.7)%,与PE相比分别提高了20.8%和58.1%。  相似文献   
999.
为开展柴油车替代燃料示范应用工作,通过3辆国Ⅳ环卫车整车转鼓试验,详细考察了分别燃用京Ⅴ柴油和费托合成(F-T)柴油时的体积油耗和尾气排放特征。通过道路试验验证了在实际工作状态下15辆在用环卫车的体积油耗和排气烟度变化情况。转鼓试验结果表明:与京Ⅴ柴油相比,F-T柴油的体积油耗增加1.2%~4.7%,但CO2排放量减少了0.2%~3.3%;CO、总碳氢(THC)排放水平较低,变化幅度不大;NOx和PM排放量均有大幅降低,分别降低了14.8%~47.2%和46.5%~55.0%。道路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燃用F-T柴油时所测环卫车的体积油耗平均增加4.8%,尾气烟度平均下降28.9%。F-T柴油是较好的车用替代/补充燃料。  相似文献   
1000.
选用甘蔗渣作为原料,通过微波法合成Fe3O4磁改性甘蔗渣(MB),用柠檬酸进行化学改性,制备出能够快速、简便分离且吸附效果好的生物质吸附剂,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孔雀石绿(MG)。对比了甘蔗渣改性前后对孔雀石绿的去除效果;采用SEM和FTIR对甘蔗渣改性前后的结构和组分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以及平衡试验来探究吸附机理;测试了温度、pH以及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甘蔗渣吸附孔雀石绿的过程符合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于50?mL初始浓度为20?mg/L的孔雀石绿溶液,在pH为7.5、温度为50?℃时,只需添加15?mg的吸附剂便能达到98%的去除率,吸附量为140?mg/g,较未改性的甘蔗渣提高了将近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