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32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补料频率对牛粪料液酸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补料频率对牛粪水解酸化特性的影响,以牛粪为发酵原料,在发酵温度为中温(35±1)℃条件下,进行半连续产酸发酵实验,补料频率分别为12、24和36 h/次。结果表明,补料频率影响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速度,从快到慢顺序分别为24、36和12 h/次,24 h/次组在第7天挥发酸总量积累最大;在所做实验的补料频率内不影响发酵类型,各组的乙酸与丁酸之和的百分含量均在81%以上,属于丁酸型发酵;p H值6.2左右在丁酸发酵的适宜范围,因此,24 h/次组可以为产甲烷相提供适宜底物。  相似文献   
82.
为了考察以牛粪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效果,进行了吸附影响因素、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为700℃、投加量为20 g/L、溶液初始pH为5、水溶液Cd2+初始浓度为10 mg/L、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和溶液温度为25℃时,对Cd2+的吸附效果最佳,Cd2+去除率可达99%以上。提高溶液温度有利于吸附。降低生物炭热解温度和投加量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拟合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等温过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牛粪生物炭是性能优良、价格经济的水溶液中Cd2+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83.
针对单一添加剂施用于堆肥中作用有限,且多种添加剂混合施用效果不明的问题,向猪粪堆肥中添加麦饭石,以及其与竹炭和高温好氧菌剂的不同联用处理;通过对理化性质以及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的测定,了解各添加剂处理对堆肥过程的改善效果,并用冗余分析探究了微生物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关系。结果表明,添加麦饭石及其联用剂对理化性质的优化不明显,尤其未明显加快堆肥速率;在堆肥过程中,门水平上的4种优势菌落数量均发生了变化,pH是该堆肥化过程微生物改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堆肥过程CO2、CH4、NH3及N2O的排放主要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菌落活动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堆肥生产中添加剂的混合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anionic surfactant SLES (sodium lauryl ether sulfate) is an emerging contaminant, being the main component of foaming agents that are increasingly...  相似文献   
85.
典型农业活动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联合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以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Cd、Pb、As和Hg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农田土壤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同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出3主因子,分析土壤重金属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表层污染程度高于底层;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对应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46,污染等级为安全。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为中等,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依次为Cd> Hg> As> Cu> Pb> Ni> Cr> Zn。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中Hg、As和Cr主要由工业污染源贡献,土壤中Cd、Pb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Ni、Zn和Cu与自然成土过程密切相关。综合评价表明,尽管研究区农田土壤目前重金属污染情况较轻,未达到警戒水平,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及长期现代化农业耕作活动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因此,增强农田土壤安全性生产管理、严控土壤污染源与推行标准农业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6.
生物质柴油和生物质沼气是生物质能发展的两大着力点,两者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政策设计和发展也各有不同。以政策网络理论、政策变迁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搜集整理中央层面关于生物质柴油和生物质沼气的政策文本,采用政策计量和内容分析法,分析政策的发文时间、文本类型等文本外部属性特征,且根据政策文本内容划分了5类政策目标和13类政策工具,深入比较不同生物质能源在变迁中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主体网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物质能的政策变迁,呈现多元化的演进动态:(1)生物质柴油与沼气政策的发文单位与发文类型在各时间段有所异同,整体来看,生物质柴油与沼气发文最多的单位为国务院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同的是生物质柴油发文数量位于第三位的是国家能源局,而生物质沼气是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在发文类型方面,"通知与意见"类型构成了主要占比。(2)同一生物质的政策目标与工具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变迁中,有延续性和差异性。例如,生物质柴油在各阶段始终以技术创新、能源供应连续性为主要政策目标来保证政策延续性,但在不同阶段也会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工业发展等;在政策工具上,生物质柴油即使在变迁中也都会使用财政支持,而各阶段配合使用的工具重心也不一致。(3)不同生物质能源使用的政策工具在同一时期也存在异同。如在第二阶段生物质柴油和生物质沼气所聚焦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完全不同,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两者则存在小部分相似。(4)不同生物质能源的政策网络在各阶段表现存在异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始终是政策网络中的重要主体,各个阶段不同生物质能发文主体的角色和协调互动情况随政策变迁而变化。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统筹运用、建立有效的政策网络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ore knowledge of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tungsten (W) and associated contamination risks is needed. Therefore, weathering of scheelite (CaWO4)...  相似文献   
88.
对平原浅水型大型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和水平作了深入研究,特别对标志富营养化的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等作了模拟试验和现场验证,对加速白龟山水库富营养化的诱导因素作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89.
当工艺操作参数波动较大时,尤其是在开工阶段,杨易造成稳定塔安全阀起跳.分析了安全阀起跳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是稳定塔负荷过大及稳定塔塔顶温度过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安全阀起跳的工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0.
As a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the use of forest biomass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s advantageous in comparison with fossil fuels; however, the activity of forest biomass power plants causes adverse impacts, affecting particularly neighbouring communitie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the activity of forest biomass power plants on the welfare of two groups of stakeholders, namely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o this end, we apply two stated preference methods: 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method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minimum compensation residents of neighbouring communities of two forest biomass power plants in Portugal would be willing to accept. The latter method was applied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o estimate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to avoid specific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selected facilities affects individuals’ well-being.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 conducted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ll impacts considered were valued, in particular odour and fauna and flora impac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an equity analysis of the welfare effects on different groups of stakeholders from the installation of forest biomass power plants, as their effects on welfare are location and impact specific. Policy mak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views of all stakeholders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volved when deciding crucial issues regarding the sitting of new forest biomass power plants, in order to achieve an efficient and equitable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