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75篇 |
免费 | 1720篇 |
国内免费 | 19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70篇 |
废物处理 | 309篇 |
环保管理 | 623篇 |
综合类 | 5003篇 |
基础理论 | 1488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820篇 |
评价与监测 | 512篇 |
社会与环境 | 620篇 |
灾害及防治 | 2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96篇 |
2023年 | 308篇 |
2022年 | 563篇 |
2021年 | 505篇 |
2020年 | 519篇 |
2019年 | 428篇 |
2018年 | 406篇 |
2017年 | 508篇 |
2016年 | 501篇 |
2015年 | 540篇 |
2014年 | 550篇 |
2013年 | 686篇 |
2012年 | 680篇 |
2011年 | 624篇 |
2010年 | 525篇 |
2009年 | 508篇 |
2008年 | 510篇 |
2007年 | 429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301篇 |
2004年 | 244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190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9篇 |
1986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太湖沉积物柱状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探讨了沉积柱中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变化特征及可能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OCPs浓度为0.88 4.73 ngg-1(干重),平均值为2.17 ngg-1;DDTs 、HCHs、六氯苯的残留量均较高,其中 DDTs为0.101.32 ngg-1,平均值为0.57 ngg-1;HCHs的浓度为0.251.99 ngg-1,平均值为0.65 ngg-1;六氯苯为0.501.35 ngg-1,平均值为0.92 ngg-1.3个湖湾的沉积柱表层DDTs含量最高,有明显的表面富集现象,成分分析表明,太湖可能着存在着DDTs类物质的输入. 相似文献
122.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i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shaping variation in biodiversity across the planet. This understanding is critical for conservation planners to be able to develop effec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protection of rare and endemic specie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dimension of biodiversity. We explored how phylogenetic diversity, species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community structure vary in seed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a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high mountain region, the Dulong Valley, in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 As expecte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as well correlated with species richness among the elevational bands and among communitie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had the highest level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Using null model analyses, we found evidence of nonrandom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cross the regi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were 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whereas other vegetation types tended to be 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We suggest that communities with high species richness or overdispersed phylogenetic structure should be a focu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ithin the Dulong Valley because these areas may help maximize the potential of this flora to respond to future global change. In biodiversity hotspots worldwide, we suggest that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a community may serve as a useful measure of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context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3.
为了研究固相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对固相餐厨垃圾进行批式厌氧发酵实验,主要考察了pH、VFA、COD以及纤维素酶活的变化情况,并运用修正Gompertz模型对其产气模型进行动力学拟合。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溶液的添加可明显促进厌氧发酵产甲烷。在添加缓冲溶液条件下,污泥与餐厨垃圾比例为2:1,1:1,2:3和1:2时,餐厨垃圾都能很好地进行厌氧发酵产甲烷,最大产甲烷产量分别为594.66、449.74、392.93和333.36 mL/g TS。采用修正Gompertz模型分别对2:1、1:1、2:3和1:2实验组产甲烷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产甲烷潜力分别为567.57、437.89、381.12和305.60 mL/g TS,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为89.38 、59.81、47.26和25.80 mL/(d·g VS)。对厌氧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CMC酶活性在提高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4.
为预测评估过硫酸盐缓释材料的释放性能,对释放过程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的验证进行了研究。借助微积分思想,从材料体的概化分割、初始条件设定、每个小单元的状态标定、各个小单元中过硫酸钾的迁移变化量以及材料最外层释放过硫酸盐的量5个方面构建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模型,利用Excel-VBA编程实现其释放过程模拟。采用欧盟标准NEN7375测试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性能并获得模型参数。通过输入相关模型参数得到过硫酸盐动态迁移过程及其释放特征曲线,并利用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拟合校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平均误差为1.88%,表明该模型设计合理,能够准确模拟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过程,可作为缓释材料优化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25.
高效、大规模、低成本合成木质素降解酶是直接采用其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锰过氧化物酶(MnP)降解甲基橙和在非灭菌的反应器中连续合成MnP的可行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采用2 mmol H2O2和1.5 mmol MnSO4的降解体系中,获最大脱色效果,且100、200和300 U/L 的MnP可在8 h内将甲基橙分别脱色18%、23%和35%;在非灭菌的反应器水平上实现了固定化培养的P.chrysosporium连续23 d合成MnP,但MnP酶活仅为2~23 U/L,难以酶解甲基橙;然而,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固定化的P.chrysosporium合成的MnP却能达1 152 U/L。因此,直接采用MnP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以及在非灭菌的反应器中持续合成MnP是可行的,但就在非灭菌条件下如何提高MnP的合成量还有待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6.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制药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以制药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臭氧氧化技术、好氧消化技术、PAM絮凝技术以及污泥制作活性炭技术开展小试研究,以污泥减量、资源化利用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各项技术工艺参数的优化及费用估算,筛选适合制药污泥处理的最优技术。研究发现,在各项技术最优条件下,PAM絮凝技术可将污泥含固率由6.32%提高至46.89%;臭氧氧化技术和好氧消化技术分别减少污泥挥发性固体质量(VS)50.55%和26.59%;制备的污泥活性炭饱和吸附量可达28.57 g COD/kg。结合经济预算结果,PAM絮凝技术在高效提高污泥含固率的同时,处理费用最低,是制药污泥处理工程应用经济可行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7.
128.
目的通过在丙烯酸树脂分子中引入有机硅,制备一种具有低表面能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CP-CC021。方法探讨合成工艺中有机硅单体和引发剂含量以及添加纳米级Si O2粒子填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获得了最大接触角的最佳工艺条件,添加纳米Si O2粒子增大了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在涂层表面形成了大量微-纳结构状的突起,显著提高涂层的疏水性能。结论有机硅单体(VTMS)质量分数为23.0%,引发剂(AIBN)质量分数为0.50%,纳米Si O2粒子添加量(质量分数)为7.4%,得到的涂层接触角为126.1°。 相似文献
129.
130.
从含聚污泥中分离出4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分别命名为PM1、PM2、PM3和PM4,经16S rDNA鉴定,4种菌分别属于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um),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霍米奇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为了提高菌种对高浓度、高分子量含聚污水的适应能力及降解聚丙烯酰胺的效率,将其进行深度驯化并混合培养。结果表明:经过驯化,菌种的OD值明显高于驯化之前,4种降解菌对400 mg/L溶液中聚丙烯酰胺的降解率分别由驯化前的29.8%、30.9%、40.1%和33.4%提高到36%、40.1%、54.7%和42.7%;并且混合菌PM2&PM3在投加体积分数为4%时对聚丙烯酰胺降解率最高能达到67%,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红外图谱结果显示,生物降解后聚丙烯酰胺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分子链上的酰胺基被氧化为羧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