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8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9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1篇 |
废物处理 | 93篇 |
环保管理 | 188篇 |
综合类 | 1797篇 |
基础理论 | 328篇 |
污染及防治 | 612篇 |
评价与监测 | 167篇 |
社会与环境 | 210篇 |
灾害及防治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65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237篇 |
2012年 | 219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污染场地总石油类馏分分段法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汽车工业污染场地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推荐模型,采用馏分分段法对总石油类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该场地主要污染物为总石油类,土壤污染物中C12~C16脂肪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敏感用地和非敏感用地两种用地方式下均大于1,地下水污染物中C8~C10脂肪烃、C12~C16脂肪烃、C16~C21脂肪烃、C21~C34脂肪烃、C21~C35芳香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两种用地方式下均远大于1;2)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 023.92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805 mg/L;3)非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修复限值为3 292.92 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1.457 mg/L。 相似文献
102.
首先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自给不足、效率低下等资源稀缺问题,并与发达国家现状进行了对比,然后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等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并最终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推进清洁生产以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3.
2020年7月1日,粤北地区出现了一次O3污染过程,其中韶关市录得全省最高值162μg·m-3.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影响此次韶关地区O3污染过程的主要气象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月28日—7月2日天气形势总体处于静稳状态,地面受到均压场控制,同时副热带高压较强,脊线位于韶关上空,导致中高层有下沉气流,抑制了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扩散.6月28—30日(污染积累阶段),风速较大,韶关在外来输送和污染扩散条件的共同作用下,O3浓度上升但未超标.7月1日(污染持续阶段),韶关和清远两地风速减小,污染扩散条件不利;同时气温有所上升,光化学反应作用增强,有利于O3浓度攀升;同时广州和佛山两地的风向从偏南风转为偏北风,韶关市维持偏南风,主导风向的差异是全省只有韶关O3超标的主要原因.7月2日(污染消散阶段),O3外来传输及本地生成作用减弱,全省O3浓度下降.进一步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以及WRF-CMAQ空... 相似文献
104.
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中涉水事件占比较高,生态环境风险较大。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突发水污染事件典型案例的特点及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政策,结合多次参与事件应急处置及调查等环境应急支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从应急控制标准制定、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技术研究、智慧应急4个方面,分析我国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的发展需求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建立健全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体系、提高国家环境应急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105.
106.
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花江石漠化治理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环境效应。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5~2012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由2 824.23 hm2减少到2 777.60 hm2,减少了46.63 hm2,占2005年石漠化面积的1.65%;石漠化程度呈现从重变轻的趋势,无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增加12.68%和3.08%,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分别减少5.11%、2.07%和5.24%。其中,稳定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大,占喀斯特面积的95.40%;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1.15%,土地利用较为稳定。恢复型石漠化区域面积占喀斯特面积的3.9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40.64%,土地利用变化剧烈。退化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小,仅占喀斯特面积的0.6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22.21%,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2)土地利用变化以园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变化主要由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劳动力比重变化、本地务工收入变化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等4个因子驱动产生。其中,园地变化与本地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691;与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指数、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472、-9.735和-0.443。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是引起园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3)国家因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而施行退耕还林(草)政策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户因脱贫致富需要而提高文化素质和调整从业行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石漠化治理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进而共同驱动了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07.
油气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水基钻屑和少量油基钻屑。当前,油气田钻井岩屑大多采用不落地处理工艺进行初步收集处理。钻井岩屑通常具有较高的pH、盐离子浓度、COD和含油量(油基钻屑)等,其合理处理处置是油气田绿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钻井岩屑的环境管理现状,系统梳理了我国钻屑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钻井岩屑污染特性综述了其后续资源化与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各技术优缺点和处理效果。最后,对我国钻屑利用与处置提出了“建立水基钻屑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钻屑利用处置过程环境管理体系和加强钻屑源头减量和末端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108.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和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及其周边氮磷营养盐过量富集,导致湿地物种组成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萎缩、湿地结构和功能受损等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湿地的生态保育和建设项目控制,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相对较晚,生态保育和调控的理论及技术手段急需提升。湿地营养物基准是营养物在湿地中产生的生态效应不危及湿地水生态系统和或下游水体功能和用途的最大可接受浓度或限值,基准指标包括原因变量(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浓度)、生物反应变量(生物量)和支持变量(水文、传导率和粒度等)。湿地营养物基准是湿地富营养化识别、评价、管理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下游水体营养物负荷,保护下游水体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9.
为了全面提高环境技术管理水平,我国“十一五”启动了一批BAT指南编制试点工作。针对我国已经开展部分BAT工作存在调研工作量大、收集技术信息不全面、缺乏有效的创新技术推广机制、筛选BAT不能很好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详细分析了欧盟BAT含义、BAT参考文件作用、BAT实施过程以及信息交流机制,总结了欧盟BAT在法律法规中的地位、技术信息来源的方式、技术筛选的方法以及对新技术的激励机制方面的实施经验,指出我国BAT体系建设亟待建立BAT推广应用的法律基础、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工作组和专家组以及促进新技术发展的验证评估机制,从而实现BAT对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主要从挥发、吸附与解吸、渗滤三个方面介绍了二氯苯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以及生物降解过程。探讨了二氯苯的物化性质、三种同分异构体的构型、土壤特性、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二氯苯迁移行为的影响,以及迁移行为与生物降解的相互关系;同时介绍了可降解二氯苯的微生物种类、二氯苯好氧生物降解机理、共代谢现象,以及实验室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对于受二氯苯污染的土壤的修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