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2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001篇
安全科学   231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194篇
综合类   1553篇
基础理论   444篇
污染及防治   761篇
评价与监测   129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作为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研究工具,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对水生态毒理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近年来应用于水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蛋白提取、蛋白分离和鉴定、蛋白定量等方面对蛋白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和比较了蛋白分离和鉴定技术中的基于胶的技术和非胶技术.在简介蛋白组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蛋白的识别和定量,特定功能蛋白的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这3个蛋白组学的研究方向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各类技术在水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蛋白组学在阐明各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水体污染状况的监测和评价方面的应用等.最后,  相似文献   
22.
为充分保障再生水回灌地下时的水质安全、提供高质量地下水资源,在土壤处理系统中嵌入纳滤技术强化对再生水的处理效果,并初步探讨土壤系统作为前处理对纳滤膜污染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未采用臭氧氧化预处理前,土壤处理对再生水D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和20%.臭氧氧化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为51%,并将土壤对D...  相似文献   
23.
2009年4月末,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粗粒子气溶胶远距离输送造成华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其特征主要是气溶胶质量浓度超标,而能见度没有明显恶化,对这次空气污染事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过程中,粗细粒子质量比(PM2.5/PM10)有明显的3次下降,最低达到0.3,即PM2.5仅占PM10的30%,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通常以细粒子为主的污染特征有很大不同,反映了外来粗粒子的侵入特征.长江流域浮尘天气的沙尘粒子变性后,长距离输送污染物叠加本地污染物,造成这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24.
绿色设计方法——设计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地介绍了设计领域发展的新趋势—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综述了绿色设计各主要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发展趋势,阐明了我国开展绿色设计的研究与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
温拌沥青混合料摊铺节能减排效果的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温拌沥青混合料(WMA)和热拌沥青混合料(HMA)生产能耗值的测量和计算,对利用WMA替代HMA作为路面材料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定量核算;并结合沥青路面摊铺的实际工程设计检测方案,通过实地检测,对WMA替代HWA进行路面摊铺这一重要环节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定量化。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适当的温拌技术,生产能耗可降低22.4%,但是提高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才是降耗的重要途径。对摊铺施工的实地测量表明,WMA替代HWA摊铺可使沥青烟排放降幅53.1%,一氧化碳排放降低35.4%,二氧化氮排放降低53%,二氧化硫排放降低63.1%,综合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VOC排放降幅达56.2%。利用WMA代替HWA作为路面材料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6.
采集太原市城北和城南区域环境空气和5类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样品,测定样品中典型单环芳烃稳定氢同位素(δD)组成,基于同位素质量平衡原理计算单环芳烃从源到环境空气受体的δD初始混合值,探讨单环芳烃来源.结果表明,柴油挥发源、溶剂挥发源、汽油挥发源(97#)、汽油挥发源(95#)、机动车尾气(97#)、机动车尾气(95#)和民用燃煤源中单环芳烃δD范围依次为:(-138.7‰~-115.5‰)、(-147.0‰~-121.0‰)、(-150.8‰~-117.6‰)、(-131.8‰~-113.8‰)、(-171.2‰~-120.0‰)、(-138.9‰~-102.7‰)和(-168.3‰~-142.3‰),民用燃煤源中单环芳烃δD显著贫重氢同位素(D)组成,机动车尾气源与汽油挥发源中苯的δD相比显著贫D,可用于探索污染物转化过程;城北和城南环境空气中δD范围为(-131.7‰~-115.1‰)和(-131.9‰~-74.9‰),δD初始混合值为-138.4‰和-173.9‰,体现了其来源差异.  相似文献   
27.
光合细菌与酵母跨界融合子降解味精废水性能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筛选出能综合双亲优势的杂种细胞,为废资源化生产SCP提供更为理想的菌株来源,将原核球形红假单胞菌细胞与真核酿酒酵母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构建成跨界杂种细胞。从中筛选出F13,F15,F20三株高絮凝性融合细胞,在起始BOD5浓度为191-690mg/L,pH7.0,30℃的味精废水中振荡反应7-8h测得融合细胞双亲菌株降解利用有机污染物的系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μmax,qmax,Ksμ,Ksq,Y  相似文献   
28.
为了在实验中缩短微塑料的老化时间,更真实地模拟自然老化条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老化聚乙烯微塑料(PE-MP)和聚丙烯微塑料(PP-MP),同时研究了老化前后PE-MP和PP-MP对Zn (II)的吸附过程和机理.随着放电时间延长和输入电压升高,微塑料表面出现微小裂纹或孔洞,形成含氧官能团.老化后PE-MP和PP-MP对Zn (II)的吸附容量分别提高了22.7%和14.8%.老化前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Zn (II)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和吸附平衡3个阶段.同时,老化前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热力学结果表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Ca2+、腐殖酸和低pH值不利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  相似文献   
29.
30.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in Shuikoushan mining-smelting area, Hunan Province, China, was investigatedusing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 analysis. A total of 106 composit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an area of about 100 km2.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s, Cd, Pb, Zn, Cu and Cr were measur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Arsenic and Pb were found to have a common source, indicating the same sources and spreading processes, such as aerosols andairborne particulates from smelting chimneys. Airborne sources from smelting chimney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Cd in the area, whichdemonstrated the same dispersion pattern as As and Pb. However, two hot spots of Cd around smelters were possibly enlarged bywastewaters, demonstrating another important source of Cd in Shuikouhsan. Geo-statistic interpolated mapping demonstrated that hotspotsof Zn were only found proximal to the large smelters, suggesting that Zn primarily came from the chimneys of larger smelters.The major Cu hot-spots appeared closely to the tailing dam, indicating that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of tailings were the major sourcesof Cu contamination in Shuikoushan.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irborne volatile particles and aerosol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As,Cd, Pb, Zn and Cu contamination, while Cd and Cu may also derive from the discharge of wastewater from smelters and the leachingof tailing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