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45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354篇
基础理论   125篇
污染及防治   19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5 毫秒
501.
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低碳化发展是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其根本任务是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碳排放,以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速率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本文在低碳发展时代背景下,采用多学科交叉及其理论分析方法,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低碳农业应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在农业发展形态。低碳农业发展应树立持续性、协调性、公平性目标;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有序利用原则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建立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生态保护机制、生态修复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从树立农业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完善政府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责任,以促进农村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现代农业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02.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 a来三峡库区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过去50 a,三峡库区年均高温日数为2407 d,存在23和31 a尺度的周期振荡,于1979 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669 ℃,具有3 a尺度的变化周期。8月的高温日数最多且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最高。20 世纪80年代高温日数与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负距平,在21 世纪最初10 a,高温日数显著增加,高温日平均高温气温增高。三峡库区高温日数呈峡谷多,山区和丘陵少,库区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特点。三峡库区蓄水后高温趋势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03.
1980-2009年期间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年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并在5个区域中选取24个气象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逐日气象资料和玉米发育期资料,考虑玉米各发育阶段对温度的不同需求,建立具有气象、农学和生物学意义的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结果表明:1980-2009年间,黑龙江省共发生了14次玉米低温冷害,其中1987年冷害严重;以每10年进行比较,冷害的发生频次和程度都呈下降趋势。近30年来,冷害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重于中部,中部重于南部;冷害频次上呈现北部最多,中部次之,南部最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4.
Xu W  Wang H  Wu K  Liu R  Gong W  Qu 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2012,84(6):521-528
Ferric and manganese binary oxide (FMBO) has been used to remediate an arsenic (As)-polluted river in China, but insufficient data was available to (1) evaluate its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2) propose a feasible strategy of addressing the arsenic-bearing FMBO. The desorption behavior of arsenic in the presence of four competitive anions (i.e., phosphate, silicate, sulfate, and bicarbonat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as investigated with pH ranging from 3 to 11. The presence of these anions promoted the desorption of arsenic from arsenic-bearing FMBO and followed the sequence of phosphate > silicate > sulfate approximately equal to bicarbonate across a wide pH range. Desorption of arsenate (As[V])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arsenite (As[III]). Sequence dissolution of arsenic-bearing FMBO particles by NH4-oxalate/oxalic acid and hydrochloric acid were performed. The laborato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s(III) was primarily occluded in the crystalline parts of the FMBO. The desorption behavior of arsenic could be described by kinetic models using the Elovich and power function equations under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and was related to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and silicate. p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orption of arsenic, because of its effects on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anions, surface charge of the arsenic-bearing FMBO, and subsequent electrostatic forces between anions and FMBO.  相似文献   
505.
以润滑油废白土为原料,利用电热解法,研究了热解终温、加热速率和CaO添加量对热解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解终温对热解产物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不凝气产量和产油率均迅速增加。当热解终温达到600℃时,其增加的速率逐渐缓慢增大。当控制热解终温为800℃、加热速率为16℃/min、CaO添加量为0.5%时,富氢气体产量为189.2 L/kg,气体中主要成分为H2和CH4,其含量分别为27.97%和41.64%;热解残渣含油率和重金属溶出物均低于标准规定值,热解油产率为10.98%,回收率为38.94%,其主要成分为汽油、柴油和重油3部分组成,分别含19.13%、31.35%和49.52%。  相似文献   
506.
采用双极膜电渗析(BMED)技术处理稀土钠皂化废水回收液,使回收液中的氯化钠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简称碱)和盐酸(简称酸)而回用。考察了电流和初始酸碱浓度对膜对电压、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电流的增大,膜对电压升高,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也明显增加,电流效率和能耗均提高;随初始酸碱浓度的增加,膜对电压、电流效率和能耗均下降,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逐渐增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侧重考虑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本实验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电流25 A、初始酸碱浓度0.3 mol/L。在此条件下反应150 min,回收酸的浓度为1.24 mol/L,回收碱的浓度为1.55 mol/L。  相似文献   
507.
赤泥与石灰粉(CaO和Ca(OH)2)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复合赤泥,通过投加实验考察了复合赤泥的除磷效果。结果证明,对于磷酸盐浓度为45 000 mg/L左右(以P计)的酸性工业废水,复合赤泥(赤泥与Ca(OH)2按质量比1:1混合)投加量为240 g/L,去除率为99.97%;对于10 mg/L左右的含磷废水,赤泥的最佳投加浓度为15 g/L,上清液磷浓度可降至0.30 mg/L,出水低于0.5 mg/L的排放标准。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对高浓度酸性磷酸盐废水的处理宜采用复合赤泥再加原状赤泥的二级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08.
不同生物营养物处理工艺剩余污泥中温水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生物营养物处理(BNR)工艺剩余污泥性质差异及其中温水解特性,采用序批式实验研究了来源于Orbal氧化沟(OD)和倒置A2/O工艺剩余污泥在中温水解过程中污泥浓度、营养物释放、污泥粒径、污泥絮凝性、污泥比阻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历时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泥龄(约18 d)条件下,Orbal OD剩余污泥氮含量较高,倒置A2/O剩余污泥磷含量较高,两者VSS/SS均低于0.6,导致中温水解过程污泥减量空间有限、氮磷释放速率不同。此外,尽管倒置A2/O工艺剩余污泥絮体尺寸及絮凝能力明显大于Orbal OD工艺剩余污泥的对应值,但两污泥比阻相近。中温水解过程中,两污泥絮体的尺寸均变小、絮凝能力均降低、比阻均增高;两者的胞外聚合物均呈现增高再降低趋势,且蛋白质均占EPS质量的75%以上,为主要的胞外物质。  相似文献   
509.
采用1-(3-氨基丙基)咪唑作为甲醛捕获剂,研究去除人造板中游离甲醛的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最佳甲醛捕获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1-(3-氨基丙基)咪唑用量为0.6 g,温度17℃,反应时间48 min,反应体系的pH值为9.0时,捕获率为85.21%。所以,1-(3-氨基丙基)咪唑化合物对人造板中的游离甲醛有较好的捕获能力。  相似文献   
510.
浙江某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一青  丁丽  何鲜峰 《灾害学》2008,23(1):32-36
对浙江省某水库大坝的测压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用来预报测点水位并能反映大坝实际渗流性态的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观测资料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了坝体、坝基各分区的渗透系数,预测未来高水位时大坝的渗流性态,并建立了物理概念明确、预报效果较好的渗压确定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