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9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907篇
安全科学   376篇
废物处理   100篇
环保管理   259篇
综合类   1876篇
基础理论   37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99篇
评价与监测   180篇
社会与环境   179篇
灾害及防治   13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对于火灾情况下单洞双层超大断面双层盾构隧道人员疏散问题,在现有的规范中,没有相关条文说明给出明确要求。主要针对火灾情况下某单洞双层盾构隧道人员疏散进行分析,对我国某水下盾构隧道开展了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模拟研究。利用Pathfinder模拟疏散软件,通过模拟计算获得该双层盾构隧道发生一起火灾情况下人员逃生所需的时间,验证其疏散通道的疏散能力,以及疏散楼梯尺寸、疏散逃生洞口间距的有效性。在模拟中,将火源设置在隧道的下层,人员从隧道下层往上层疏散。结果表明,基于隧道内疏散楼梯最大的有效宽度,当疏散逃生洞口间距设置为36m时,方可将人员疏散至未失火层隧道的时间控制在6 min以内,从而满足"6 min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392.
动态水流条件下河流底泥污染物(COD_(Cr))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水深、流速等水动力条件对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强度的影响,以苏州河底泥为例,通过水槽试验,分析了动态水流条件下河流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及其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ODCr释放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CODCr释放强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率与水深和流速有关,在相同水深的条件下,底泥的释放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流速的条件下,底泥的释放率随着水深的增大而减小.在水深10cm、流速0.10m.s-1的动态水流条件下,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CODCr的释放强度与时间的关系为:C=1.06C0e-0.06t.  相似文献   
393.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作关键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要想能够顺利通过一系列审查并最终获得减排量,需要特别重视项目运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针对中国CDM项目审批数量少,通过率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本文在分析CDM内涵及项目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CDM项目运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与建议,期望能够为中国推进CDM项目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94.
基于微生物检测毒害物质的重要性和选材困难对其检测技术发展的制约,开展了有机毒害物急性毒性与藻红外辐射变化研究。试验使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测试一定量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种有机药剂前后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8种藻对10种有机毒害物毒性可产生红外辐射变化的快速响应,平均最大温差的平均值为0.15℃,平均响应时间为4.4min;羊角月牙藻最大响应温差为0.27℃,响应相对明显,为8种藻中的毒性响应敏感藻。不同浓度有机药剂分别与敏感藻进行试验,明确敏感藻可检测出的最低药剂浓度,结果表明:同类毒害物质的响应灵敏度与发光细菌相同。  相似文献   
395.
蛭石吸附及解吸锌离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蛭石对锌离子的吸附解吸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对锌离子吸附解吸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蛭石对Zn^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8h左右接近平衡。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蛭石的吸附量也在逐渐增加,当锌离子浓度达到400mg/L时,吸附量趋于平稳。在完成吸附实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过滤和取上清液的方法解吸,实验证明静置平衡后,取出上清液50ml,再加入50ml解吸剂的方法解吸效果较好;解吸时间在0h到12h,蛭石的解吸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且达到1.070mg/g;在12h到48h内,解吸量基本没有增加,其中在24h时达到最大解吸量1.074mg/g。不同的解吸剂对蛭石解吸锌离子影响效果不同:蒸馏水不能使锌离子解吸;K^+的影响作用相对于Na^+更明显,随着两种阳离子浓度的增加,蛭石的解吸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96.
新生产空调客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某厂家新生产的、下线时间不超过28d的53座新空调客车,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采用二次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量新空调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根据NIST02标准谱图进行匹配检索,结合色谱保留时间定性,共定性检出33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15种、45.4%)、芳香类化合物(9种、27.3%)、醇(4种、12.1%),酮(3种、9.1%)、酯(2种、6.1%),且大多集中在C6~C10的范围内.新车内浓度最高的前5种挥发性有机物分别为癸烷(8.01 mg/m3)、3-甲基己烷(7.10mg/m3)、庚烷(5.10mg/m3)、异庚烷(4.20 ms/m3)和1-甲基,3-乙基苯(3,56 mg/3),总挥发性有机物TV012,52.5mR/m3.烷烃主要来源于空调车内部保温材料如聚氨酯(PU)发泡海绵或者聚乙烯(PE)发泡材料的释放,而车内检出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自汽车内饰用胶粘剂、密封胶等的释放.  相似文献   
397.
几种医疗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疗废物是一类危害极大的特殊废物。自20世纪50年代起,医疗废物的处理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日益丰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比较焚烧处理、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化学处理、微波处理、热解处理等几种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综合评定了各种处理工艺的技术参数及优缺点,最后比较分析得出了高温热解法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首推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398.
复合混凝剂用于夏季太湖水混凝脱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特征粘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稳定的复合混凝剂,用于夏季高藻太湖水强化混凝脱浊处理.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无机/有机复合比例、PDM特征粘度对脱浊效果及絮团沉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浊度为30-33 NTU,温度为28~30℃,藻含量为2.6×107个儿的太湖水,在与某市水厂混凝强度相近的搅拌强度下.当达到该水厂2NTU沉淀池出水的余浊标准时,PAC需7.00 mg/L的投加量.质量复合比例为5:1、10:1、20: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所需PAC投加量随PDM特征粘度0.52、1.53、2.46 dL/g的增加分别为3.00-2.83 ms/L、3.50-3.49ms/L、5.37-4.67 mg/L,相对于PAC减少投加量57.14%-59.57%、50%-50.14%、23.29%-33.29%;作为深度处理的技术准备.当沉淀出水浊度要求提高至1NTU的情况下,复合药剂依然可发挥好的作用,PAC需10 mg/L的投加量,PAC(以Al2O3计)与PDM质量复合配比为20:1、10:1、5:1的复合混凝剂需8.33-3.91 mg/L的投加量,能比PAC减少投加量16.7%~60.9%.可见,PDM明显提高了PAC的混凝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且PAC/PDM质量复合配比越低,PDM特征粘度越高,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399.
针对高校宿舍空间及人均面积占有量较小的特点,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新装修的宿舍,由装修所带来的污染不可忽视.本文以装修所带采的典型污染物甲醛为测评对象,分别测定了男女生宿舍室内甲醛含量在一天内的变化,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甲醛浓度的变化规律,且女生宿舍甲醛浓度大约是男生宿舍的1.3倍,并对此给出了合理解释.利用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室内甲醛污染带来的致癌风险,最后提出了4项科学具体的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高校宿舍装修带来的污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400.
A Gram-negative, chromium(VI) tolerant and reductive strain CTS-325, isolated from a Chinese chromate plant, was identified as Ochrobactrum anthropi based on its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It was able to tolerate up to 10 mmol/L Cr(VI) and completely reduce 1 mmol/L Cr(VI) to Cr(III) within 48 h. When the strain CTS-325 was induced with Cr(VI), a prote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hole cell proteins.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is protein was a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homology. The measure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was 2694 U/mg after three steps of purification. The SOD catalyzes the dismutation of the superoxide anion (O2·−) into hydrogen peroxide and molecular oxygen. This protei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ti-oxidative enzymes for O. anthropi as it allows the bacterium to survive high oxygen stress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produced during the reduction process of Cr(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