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1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750篇
安全科学   215篇
废物处理   112篇
环保管理   132篇
综合类   1350篇
基础理论   254篇
污染及防治   375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1 毫秒
761.
Quantify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carbon stock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carbon fluxes between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 and the atmosphere is critic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patterns of carbon budgets. Here we use the General Ensemble biogeochemical Modeling System to simulate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dynamics in the Jinsha watershed of China’s upper Yangtze basin from 1975 to 2000, based on unique combination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major driving forces, such as climate, soil properties,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Jinsha watershed ecosystems acted as a carbon sink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5–2000,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0.36 Mg/ha/yr, primarily resulting from regional climate variation and loc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Vegetation biomass accumulation accounted for 90.6% of the sink, while soil organic carbon loss before 1992 led to a lower net gain of carbon in the watershed, and after that soils became a small sink. Ecosystem carbon sink/source pattern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Carbon sinks were associated with forest areas without disturbances, whereas carbon sources were primarily caused by stand-replacing disturbances. It is critical to adequately represent the detailed fast-changing dynamics of land use activities in regional biogeochemical models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regional carbon sink/source patterns.  相似文献   
762.
针对黄磷生产尾气具有强化学活性和腐蚀性的特点,选择了TDX-01型碳分子筛色谱柱,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黄磷尾气中的CO2。实验结果表明:黄磷尾气中高浓度的CO2用TCD检测器检测,CO2体积分数在0.1%~10%时,检测下限可达到0.05%,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3.6%~104.1%,相对标准偏差为2.1%~3.2%;净化后黄磷尾气中的微量CO2经Ni催化甲烷化转化后用FID检测器测定,CO2体积分数在1.0×10-7~1.0×10-4时,方法的检测下限可达到5.0×10-8,相对标准偏差为1.63%。  相似文献   
763.
建立了测定水中三种取代苯的盐析分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异丁醇萃取剂加入量为300μL、(NH_4)_2SO_4加入量为14 g、流动相V(甲醇):V(水)为80:20、检测波长为220 nm时,邻氯苯酚、氯苯、乙苯的工作曲线均呈现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 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7,0.2,9.0μg/L,加标回收率为71.66%~92.96%,相对标准偏差为1.17%~5.17%。  相似文献   
764.
彭彤 《环境技术》2010,29(4):15-17
目前运用最为广范的加湿方法是利用浅水盘加湿,根据其加湿原理分析,浅水盘加湿方法一般只能控制在常温以上的湿度。本文介绍一种方法,结合湿度原理在不对设备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实现了低温高湿的试验应力。同时,反应出国外某些先进设备对试验风险的完善考虑。  相似文献   
765.
采用改性粉煤灰对含磷废水进行净化,考察了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pH为9时,磷净化率达到最大值。(2)当改性粉煤灰用量为30g/L时,磷净化率可达99.53%,磷净化后质量浓度为0.91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二级标准限值(1.0mg/L);当改性粉煤灰用量为40g/L时,磷净化率可达99.75%,磷净化后质量浓度为0.48mg/L,达到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限值(0.5mg/L)。(3)改性粉煤灰对废水中磷的净化速度较快,吸附5min即可使吸附过程达到平衡;进一步提高吸附时间,磷净化率及净化后浓度几乎不再变化。(4)吸附温度对磷净化率的影响较小,当吸附温度为20~40℃时,磷净化率为97.00%~98.62%。(5)改性粉煤灰对磷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1/n=0.374,吸附过程易进行,改性粉煤灰可作为磷的吸附剂用于废水中磷的净化。  相似文献   
766.
本文介绍了地下汽车库的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探讨了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的形式,并提出了地下汽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合一的可行性.分析了传统通风方式的利弊,对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在地下车库中的应用作了介绍.指出车库诱导通风系统和传统防排烟与通风系统相结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67.
探讨了有机物特性及中间产物H2O2在催化臭氧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机物在自由基链反应过程中的特性直接影响催化臭氧化的降解效率。当目标有机物是对链反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甲酸时,自由基引发反应可以明显提高甲酸的臭氧化效率。当目标有机物是对自由基链反应具有抑制剂作用的乙酸时,O3和Fe2+/O3对乙酸有着相似的降解效率。以上结果表明,自由基引发反应并不是臭氧化降解效率提高的充分条件。另外,当臭氧化过程有H2O2产生时,必须考虑类Fenton反应对臭氧化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8.
Zn/Fe体系湿法催化氧化高效脱除沼气中H2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Zn/Fe体系湿法催化氧化脱除沼气中H2S新工艺,阐述了反应机理、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考察了各单因素操作条件对H2S脱除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条件实验,脱硫效率都维持在99.6%以上,净化后沼气中H2S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过程不消耗任何化工原料,不产生二次污染,体系无降解问题。  相似文献   
769.
从稠油罐底泥中回收矿物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回收稠油罐底泥(简称油泥)中的矿物油并提高油泥焚烧系统的处理能力,分析了辽河油泥的特点,对比传统油泥处理方法的优劣,提出了溶剂萃取-离心分离-稠油热废水洗涤-离心分离技术回收矿物油的工艺路线。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回收92.07%的矿物油和56.85%的热能;残渣中矿物油的质量分数小于等于2.00%,热值大于等于5000kJ/kg,不需添加辅助燃料即可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770.
阳离子交换树脂生产中废酸的回收利用及树脂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兆琪  周公权 《化工环保》1996,16(4):222-226
采用 酸套洗工艺代替传统的加水稀释洗涤工艺,成功地解决了阳离子交换树脂生产中废酸的回收利用问题,研究了采用新洗涤工艺后树脂变红的机理和防止对策,结果表明,树脂发红帅微生物的参与而引起的。采以完善洗涤 灭菌措施可防止树脂 ,从而确保了稀酸套洗工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