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71篇 |
免费 | 2261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73篇 |
废物处理 | 81篇 |
环保管理 | 459篇 |
综合类 | 3995篇 |
基础理论 | 870篇 |
污染及防治 | 491篇 |
评价与监测 | 269篇 |
社会与环境 | 279篇 |
灾害及防治 | 2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0篇 |
2024年 | 216篇 |
2023年 | 264篇 |
2022年 | 421篇 |
2021年 | 414篇 |
2020年 | 470篇 |
2019年 | 353篇 |
2018年 | 375篇 |
2017年 | 374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319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374篇 |
2012年 | 439篇 |
2011年 | 383篇 |
2010年 | 395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308篇 |
2007年 | 362篇 |
2006年 | 320篇 |
2005年 | 220篇 |
2004年 | 175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7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太湖沉积物柱状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探讨了沉积柱中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变化特征及可能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OCPs浓度为0.88 4.73 ngg-1(干重),平均值为2.17 ngg-1;DDTs 、HCHs、六氯苯的残留量均较高,其中 DDTs为0.101.32 ngg-1,平均值为0.57 ngg-1;HCHs的浓度为0.251.99 ngg-1,平均值为0.65 ngg-1;六氯苯为0.501.35 ngg-1,平均值为0.92 ngg-1.3个湖湾的沉积柱表层DDTs含量最高,有明显的表面富集现象,成分分析表明,太湖可能着存在着DDTs类物质的输入. 相似文献
932.
为研究黑碳(BC)对呼吸系统急性发病的影响及气温的修正效应,收集北京市2009~2012年264075例呼吸系统急诊病例与同期空气污染物(BC、PM2.5、SO2、NO2)及气象数据,在划分呼吸道感染部位(上、下呼吸道)与人群年龄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建模.首先分别研究BC、气温与发病的(滞后)关联,继而构造二元交互模型探索气温-BC的协同关系,再分层量化BC在不同气温水平的健康影响;并同时纳入气态污染物验证BC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对总呼吸系统、上感、下感而言,气温-发病风险的暴露-响应曲线均近似“V”型,阈值温度分别为24℃、26℃和24℃,且低温的滞后累积影响强于高温.主效应模型揭示BC诱发即时性风险,影响在3d内消失;BC浓度每升高四分位数(IQR),总呼吸系统、上感、下感的超额发病风险(ER)分别为1.97%、2.64%和1.34%.少儿(£14岁)超额发病风险最高(总呼吸系统,3.40%),而老年组(³60岁)结果不甚显著.双污染物模型显示,BC与SO2共存会放大BC关联风险,尤以上感响应明显;而BC与NO2共存会适度增强下感风险.BC-气温的非参数二元模型显示,BC升高使发病风险类似对数函数上升,且高温会显著增强BC的健康影响.分层模型得到,每IQR BC在气温高于阈值时导致的下感风险显著高于上感,分别为5.55%、1.27%(P>0.05);而低于阈值时BC所致上、下感风险相当,均在0.55%左右.BC对呼吸系统发病的急性影响与感染部位和气温水平紧密相关,不同年龄段间也体现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933.
934.
935.
提出一种以溴水预测法确定高浓度挥发酚稀释倍数 ,为高浓度水样提供了一种科学准确的操作分析方法。简单快速 ,并能确保高浓度挥发酚水样分析的可靠性与成功性 ,具有很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36.
937.
元荡湖是我国东部平原的一个浅水湖泊,原系淀山湖的一个湖湾,后因芦滩封淤而成,其形成历史短,是探讨动物类群组成与湖泊生态系统演化间关系的理想场所。近年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该湖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首次对该湖泊中的介形类进行了研究,共发现9种,它们分别是Cypretta turgida、Cypria kraepelini、Cypridopsis vidua、Cypris subglobosa、Dolerocypria taalensis、Fabaeformiscandona myllaina、F. subacuta、Fabaeformiscandona sp.和Ilyocypris salebrosa。这些介形类均非地方性物种,且都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结合元荡湖母体湖泊-淀山湖水动力大、无介形类生存的实际情况,研究认为元荡湖中的介形类应由周边迁移而来,且其组成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优势度(Y)分析结果也显示,C. kraepelini、F. myllaina、F. subacuta和Fabaeformiscandona sp.共4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介形类中,以富营养化指示物种C. kraepelini的优势度最高。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CCA)发现,自然环境因素水深仍是影响介形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总氮、叶绿素a、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通过分析介形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摄食方式发现,元荡湖的介形类分属于底栖动物栖息类型中的游泳型(如C. kraepelini和C. vidua)、攀爬型(如C. subglobosa和C. turgida)和蔓生型(其他5种),其中蔓生型介形类占比最高,达56%,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元荡湖这样一个浅水湖泊中水深却成为影响介形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总结发现,元荡湖中的介形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受到湖泊形成时间的长短、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干扰等方面的共同影响,这为今后深入开展介形类组成与湖泊演化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证据。此外,研究首次报导了F. myllaina在中国的分布。关键词: 元荡湖;介形类;水深;人为干扰;优势度Y;栖息类型 相似文献
938.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939.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并且其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较弱,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都有待加强;(4)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城市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辐射网络。 相似文献
940.
ZHAO Jinping PENG Ping’an SONG Jianzhong MA Shexi SHENG Guoying FU Jiamo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9,21(12):1658-1666
The organic matter in tropospheric aeroso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mospher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The bulk oforganic matter,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mass, is bound to polymeric materialwhos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re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used thermodesorp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d-GC/MS) to study organic compounds of low molecular mass and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 to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macromolecules in TSP samples collected in di erent seasons from di erent sites in Guangzhou.n-Alkanes, fatty acids and nitriles were the predominant compounds in the thermodesorption products, whereas aromatics, fatty acids,nitriles and n-alkanes/alkenes were the major compounds in the pyrolys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romatics were main units inmacromolecules. The fatty acids and nitriles formed from carboxylic ammonium salts were detected in both thermodesorption productsand pyrolysates at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ompounds in TSP formation. The TSP source mainlydetermined the occurrence of compounds in samples from urban, suburban and forest sites, whereas the TSP source and formationprocess maybe controll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compounds detected. High levels of nitriles in summer samples from suburban andforest sites coincide with the release of ammonium from the land and of fatty acids from vegetation at these sit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