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4篇
  免费   946篇
  国内免费   2976篇
安全科学   997篇
废物处理   399篇
环保管理   770篇
综合类   5999篇
基础理论   1477篇
污染及防治   1817篇
评价与监测   572篇
社会与环境   500篇
灾害及防治   37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548篇
  2021年   545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63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571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877篇
  2012年   788篇
  2011年   833篇
  2010年   739篇
  2009年   715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612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减阻杆对分离器分离效率及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旋流板式气液分离器内安装减阻杆可以在不减小分离效率的前提下降低阻力,减阻幅度的大小与减阻杆的轴向长度、径向位置和分离器内的空速有关;减阻杆对于分离效率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很小。研究结果可为分离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建设性指导。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城市污泥堆肥及建筑弃土种植麦冬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将污泥堆肥产品分别与建筑弃土按0%、10%、20%、30%、40%和50%(湿重)的比例配制营养土,以麦冬为例进行180 d的栽培实验,分析了营养土对麦冬生长特性、植物体内及栽培土壤中营养学指标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择营养土较佳配制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堆肥比例在50%时麦冬生物量增加率、新生芽数及地表部分比重为最大值,在30%时纺锤体肉质数减少率为最大值;随着营养土中堆肥比例增加,麦冬体内养分含量、重金属积累量随之增加,均在50%时达到最大值;栽培土壤养分越多损失量越多,各指残留率越低,同时全磷、全氮及K含量降低率较有效磷、碱解氮小得多,Cr降低率在5.20%~8.34%之间,Zn降低率在3.27%~17.35%之间;堆肥比例在40%以上的营养土对麦冬生长效果好,但较佳配制方案为堆肥产品占20%。  相似文献   
993.
To study the Pu concentration and isotope ratio distributions present in China, the 239+240Pu total activities and 240Pu/239Pu atom ratios in core soil samples from Hubei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The activities ranged from 0.019 to 0.502 mBq g−1 and the 239+240Pu inventories of 45 and ∼55 Bq m−2 agree well with that expected from global fallout.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s in the soil ranged from 0.172 to 0.220. The ratios are similar to typical global fallout values. Hence, any close-in fallout contribution from the Chinese nuclear weapons tests, mainly conducted in the 1970s, must have either been negligible or had a similar 240Pu/239Pu ratio to that of global fallout. The top 10 cm layer of the soil contributes ∼90% of the total inventory an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appeared in the 2-4 cm or 4-6 cm lay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organic cont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plutonium in soil.  相似文献   
994.
Anthropogenic Pu isotopes are important geochemical tracers for sediment studies. Their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s in the water columns as well as the sediments of the North Pacific have been intensively studied;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Pu in the Southeast Asian seas is limited. To study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u, and thus to identify its sources, we collected sediment core sampl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ulu Sea during the KH-96-5 Cruise of the R/V Hakuho Maru. We analysed the activities of 239+240Pu and the atom ratios of 240Pu/239Pu using isotope dilution sector-fiel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SF-ICP-MS).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s in the sediments of both areas (inventory weighted mean: 0.251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0.280 for the Sulu Sea) were higher than the global fallout value (0.178 ± 0.019),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Pu from the Pacific Proving Grounds in the North Pacific. Low inventories of 239+240Pu in sedim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3.75 Bq/m2) and the Sulu Sea (1.38 Bq/m2). Most of the Pu input is still present in the water column. Scavenging and benthic mixing process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u in the deep-sea sediments of both study areas.  相似文献   
995.
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收入差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算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文章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095一直上升到了2003年的0.181,直到近年来,收入差距才开始略有缩小。文章从收入结构的视角研究了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首先利用1983-2008年较长时期的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发现从总体上而言,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均表现出了农业收入比重减少,非农收入比重增加的明显趋势;然后运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收入来源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差距促增的,是目前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者起着差距促减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其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高,对总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最后,文章提出了缩小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三峡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又面临再次移民的规划.为有效的缓解由于搬迁中搬迁主体与搬迁规划向左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优化搬迁政策制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应分析库区移民自身的福利状态与搬迁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福利理论分析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并设计问卷,在多层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运用Logit模型建立三个逐次包含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找到对移民搬迁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福利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对于库区人口搬迁的自身福利的变化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居住环境、居住方式、教育程度、饮水方式、政策了解程度、环境满意度等;收入、承包地面积、工作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年龄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电话和教育建设对于搬迁意愿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建筑能耗已经占到我国总的商品能耗的20%-30%,其中住宅能耗甚至约占到总建筑能耗的60%。尽管如此,但是北京市在住宅建筑能耗这方面的数据还比较缺乏。为了全面了解北京市住宅建筑的室内环境和能耗现状,于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分别对北京市7个区中的23个住宅小区和2个农贸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92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情况、围护结构、空调情况、生活习性等。在本次调查对象中非节能建筑占14%,铁窗使用率占到9%,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有待提高;64%的用户多余1台空调,99%的住户空调器的制冷温度低于北京市提倡的29℃空调温度;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住宅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64kW.h/(m2.年),高于中国城镇水平,为美国的2/3,此外,一些有效的节能行为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应加强对节能行为的宣传。  相似文献   
998.
常熟市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耕地面积缩减强度指数、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了常熟市耕地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耕地资源减少的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常熟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且因城区和工业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非农转化指向十分强烈,居民点空间的指向呈逐渐减弱的态势。从空间演变规律看,常熟耕地非农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越快,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减少越快;2)在城市、港口区的镇耕地减少更快;3)港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使其周边耕地非农化速度加快;4)道路交通的扩张是耕地非农转化的一个稳定因素;5)不同时期,耕地非农占用的空间指向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被居民点用地占用逐渐变迁为2000年以后的被工业用地、城镇用地、港口用地占用为主。城市发展、港区建设、交通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工业化推进和经济发展是耕地资源缩减的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条件下,“全球 地方”作用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沿江发达地区表现尤其典型。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06年为时空断面,对江苏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服从Zipf定律,首位城市南京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相对较强,但并非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镇间联系紧密;(3)根据分维数和无标度区分析,三大城市群中,宁镇扬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好,苏锡常次之,通泰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差;(4)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州的城镇集聚程度较高,分形发育较为成熟;南通、泰州、无锡和常州的集聚程度均较低,分形结构不佳。扬州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分形发育最为完善,中心性最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空间格局至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及其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日均相对湿度、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重建了上海近50a霾气候数据序列,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值与报表记录值之间变化形态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值较记录值偏高。1960~2008年,上海霾日数以9.7d/10a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2002年以后霾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上海多年平均霾日数以冬季最多而夏季最少。近50a,上海霾日数呈现出西南部最多-市区较多-东北和东南部最少的空间分布,霾日数的空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西南部增加较多而东部增加较少。1981~2008年,上海霾日数在西部和南部都增加,东部则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