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448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1.
废塑料处理技术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介绍了解决废塑料污染的几种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并介绍作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研究工作:(1)使用自制的催化剂完成了聚烯烃类塑料催化热解回收燃料油的小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通过实验对发泡聚苯乙烯热解回收苯乙烯单体的工艺流程提出了优化操作条件。根据国内外实际,文章最后对废塑料回收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2.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酚生产废水中芳香族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酚生产废水中异丙苯、α-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甲醇、2-苯基-2-丙醇、苯酚、苯乙酮、2-苯基丙醛等7种芳香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二氯甲烷对水样进行萃取后进行分析测定,气相色谱条件:DB-WAX型色谱柱,FID检测器,程序升温,进样量1μL。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实验表明,该方法对苯酚生产废水中各污染物组分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对7种物质的检测限均低于0.05 mg/L,5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大于97%。  相似文献   
63.
环境中苯并(a)芘监测技术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BaP是引起人们各类癌症的主要诱发物.叙述了环境中BaP的来源及其浓度状况,列举了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中的BaP含量的浓度限值,论述了环境水中和空气中BaP的样品采集、保存、前处理、分析测定及定量监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监测BaP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64.
以剑麻纤维为原料,通过简易的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炭材料,分别探究了3种温和的金属盐活化剂、活化剂与剑麻纤维的质量比和活化温度对炭材料的氯苯吸附量的影响,并通过BET、SEM、XRD、Raman、FT-IR、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当采用CuCl2为活化剂、CuCl2与剑麻纤维的质量比为10∶1及活化温度为800℃时,制备得到的剑麻纤维基多孔炭(PCC)吸附性能最佳,其在氯苯浓度为1560 mg·m-3时,吸附量达到856 mg·g-1,而未经CuCl2活化的炭材料(PC)的氯苯吸附量仅为15 mg·g-1.氯苯吸附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比表面积、孔容、无序性和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增加.此外,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方法模拟氯苯分子在制备的多孔炭材料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该材料中孔径为0.5 nm的孔对氯苯分子的吸附能力最强,且对氯苯吸附起主导作用的为苯环中心和Cl原子与炭材料上连接含氧官能团的H原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65.
机械、生物和发酵(MBV)环保技术近年来在德国蓬勃发展。根据我国国情采用该技术,可以越过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多个环保阶段,一步到位,直接形成一个环保产业的循环经济体系。MBV环保技术的核心是微生物发酵技术,配以现代测控和机械分检系统,可形成规模经营而获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6.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68.
The technique of DGT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using three diffusive gel thicknesses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and porewater of Lake Taihu, China. The DGT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 Pb, Cd and Mn, and Ni and Fe concentrations in porewater. Cu and Z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n, due to Cu combination with carbonates and Zn derived from agricultural pollution, respectively. The rank order of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Co, Ni and Cd at each station was DGT1.92 > DGT0.78 > DGT0.39, suggesting stronger resupply from sediments to porewater when using thicker diffusive gels. Comparing centrifugation and DGT measurements, Co, Ni and Cd are highly labile; Mn and Fe are moderately labile; and Cu, Zn and Pb are slightly labile. The variations of AVS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 cores indicate that metal sulfides in deeper layers are easily diffused into surfac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69.
苏州地区水稻土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及端元影响量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国家土壤质量标准和当地背景值评价了苏州地区表层水稻土重金属(Pb、Cd、As、Hg、Cu、Zn、Ni、Cr)的污染(富集)状况.结果发现,苏州地区土壤Cd、Hg、As、Pb、Zn、Cu、Cr和Ni平均含量分别是0.23、0.23、9.14、35.36、103.36、35.75、77.12和33.18μg·g-1;除As外,其余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皆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通过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相比,发现苏州地区土壤中Cd和Hg是8种重金属中风险最高的.地质累积指数分析表明,苏州水稻土重金属Cd、Hg、Pb、Cu和Zn出现了污染,其中以Cd和Hg的污染程度最突出,约80%的土壤样品出现了Pb轻度污染.因子得分-多元回归法(PCS-MLR)估算表明,70%的土壤Cd来自与有色金属或磷有关的人为活动;土壤中约50%的Pb和72%的Hg源于大气沉降的贡献;土壤的Zn和Cu污染主要来自与有色金属或磷有关的人为活动,该端元对土壤Zn和Cu的影响率分别为53%和45%.  相似文献   
70.
The technique of DGT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using three diffusive gel thicknesses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and porewater of Lake Taihu, China. The DGT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 Pb, Cd and Mn, and Ni and Fe concentrations in porewater. Cu and Z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n, due to Cu combination with carbonates and Zn derived from agricultural pollution, respectively. The rank order of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Co, Ni and Cd at each station was DGT1.92 > DGT0.78 > DGT0.39, suggesting stronger resupply from sediments to porewater when using thicker diffusive gels. Comparing centrifugation and DGT measurements, Co, Ni and Cd are highly labile; Mn and Fe are moderately labile; and Cu, Zn and Pb are slightly labile. The variations of AVS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 cores indicate that metal sulfides in deeper layers are easily diffused into surfac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