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811.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化现状,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4层9指标4方案的技术评价体系,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性能3个方面,对钠滤膜分离、曝气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和生物活性炭吸附4种深度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依据专家打分,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对4种技术评分,其结果表明,运行成本费用权重最高,为0.314 3,其次...  相似文献   
812.
本文总结了城市污泥处理的现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传统的、新兴的污泥脱水技术并提出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脱水技术,将是今后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13.
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弱、污染物去除效率低,但因其具有价格低廉、存在广泛的特点而常被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本研究通过向赤铁矿生物还原体系中添加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以强化矿石中Fe(Ⅲ)的生物可利用性.同时,以Fe(Ⅲ)还原率与有机物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曲面法探究了赤铁矿浓度、有机物浓度与硝酸改性剂浓度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硝酸改性活性炭可以提高赤铁矿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有机物的降解,赤铁矿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生物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为:赤铁矿初始浓度8.35 mmol·L~(-1)、有机物初始浓度13.41 mmol·L~(-1)、硝酸改性剂浓度5.07%.硝酸改性活性炭强化赤铁矿生物体系虽能降解高浓度有机物,但有机物去除效率仅为20%~50%,证明该体系适用于低有机物浓度的水环境.本研究对促进水、土壤环境中有机物的降解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14.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仅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新考量。本文以“旅游三体说”为逻辑起点,加入了假日制度变量约束,构建旅游国情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表现为“超级国家”的“超级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巨国效应”,这种国情同步要求假日制度设计时间的充分保障和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才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价值。中国旅游国情分析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和国家旅游业宏观战略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同时对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这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研究向以国土游憩空间选择优化方向进行拓展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重新定位思考不同空间维度“旅游地域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系统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与机理、政策制度设计和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进而全面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提升其学科价值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15.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FRI)的方法解析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曝气预处理改良土壤渗滤系统(ISI)处理生活污水时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垂直分布特征.根据FRI分析,ISI中DOM可以分为5个荧光区域,包括3个类蛋白物质区域(I、Ⅱ、IV)和2个类腐殖质物质区域(Ⅲ、V).沿着垂直方向向下,ISI中DOM有溶出的现象,导致总荧光区域积分体积(TOT)与TN、TP、NH4+-N、COD、TOC等都呈现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而与EC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荧光区域V与NO3--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氮素去除与DOM组成之间关系密切.通过进一步做PARAFAC分析表明,可以从DOM中识别出四种荧光组分,分别为C1类富里酸类物质和C2、C3、C4类蛋白类物质.荧光组分浓度得分值Fmax表明,ISI对物质降解由易到难依次为C2 > C4 > C1、C3,即类酪氨酸最易降解,其次为类色氨酸类物质和类富里酸类物质.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用Fmax间接表征TN、TP和COD等水质指标的浓度.  相似文献   
816.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当前生态系统价值还缺少统一的核算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系统价值在生态系统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在总结归纳当前生态系统价值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和相关绩效考核为目标,提出了包括生物生产性、人类收益性、保护成效性、实际发生性、实物度量性、数据可获性、持续更新性、非危害性在内的8项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原则,筛选形成了包括7个功能类别、15个一级科目和26个二级科目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并针对实物量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形成服务的指标设定了核算基准.以厦门市为例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力,其不仅包括了厦门市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而且体现了厦门市作为沿海旅游城市的区域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开展生态系统价值统计核算的可能途径,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系统价值统计核算公式,编制技术导则,开展培训、制定定期发布制度等,旨在为实现生态系统价值的业务核算及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17.
为探究多年来中国西北地区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与干旱的关系,基于改进的MOD17A3数据,利用变化率分析、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及GIS分析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各省区NPP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PDSI(帕尔默干旱指数)与NPP数据实现了NPP对干旱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NPP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整体上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趋势,但各省区NPP的增幅不同,其中,以甘肃省的增幅最为明显,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其次,青海省再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增幅最不明显.中国西北地区NPP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陕西省中北部,减少区域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中段哈尔克山一带及陕西省中部.PDSI与NPP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西北地区81.71%区域的NPP与PDSI呈正相关;同时,NPP对PDSI变化响应结果显示,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NPP与干旱程度变化呈现异向关系,说明人为因素开始成为中国西北地区NPP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2000-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NPP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年增长速率约为0.59 g/m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中部及阿尔泰山一带NPP变化较为剧烈,多年NPP变化率均低于-20%;与此同时,干旱仍旧是制约中国西北地区NPP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18.
东北湖区典型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东北湖区湖泊生态安全,在山口湖流域水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对山口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2014年山口湖水体氮、磷、有机物质量浓度较低,各月营养水平存在较大波动:3月冰封期ρ(TN)、ρ(TP)和ρ(CODMn)最低,分别为0.681、0.022、6.31 mg/L;5月冰层溶解时ρ(TN)和ρ(CODMn)最高,分别为1.771、8.27 mg/L.在3条入湖河流中,长水河受生活源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ρ(TN)年均值为2.244 mg/L,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限值;南水河污染较轻,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1.061、0.059 mg/L;土鲁木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最轻.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除5月外,2014年山口湖水体总体上处于GB 3838-2002 Ⅲ类水质.③1988-2014年山口湖陆域生态系统处于优秀状态,但健康指数由1988年的90.06降至2014年的87.63,森林覆盖率下降、农田比例增加是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下降的主要原因.④2014年山口湖流域生态安全指数值为72.61,处于较安全状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入湖污染物未有效控制、透明度低、水产品供给指标功能较差、污染物处理能力差是影响山口湖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需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加强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控制污染物入湖量,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提高山口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19.
降雨入渗诱发斜坡失稳的物理模型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诱发斜坡失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触发因素和动力来源。基于降雨入渗诱发斜坡失稳的物理过程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是评价降雨型滑坡的有效方法。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降雨入渗模型和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不同,将常用的降雨入渗诱发斜坡失稳的物理模型大致分为三大类:Green-Ampt入渗模型与无限边坡稳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型(Ⅰ类)、Richard入渗理论与无限边坡稳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型(Ⅱ类)、其他水文模型与边坡稳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型(Ⅲ类),并对各种物理模型的假设条件、优缺点和适用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实践中降雨滑坡评价模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0.
乔宇颖  奚辉  李娜  陈喜靖  沈阿林  喻曼 《环境科学》2023,44(7):4179-4190
为揭示麦稻茬口期沼液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影响,通过土柱试验,设置麦秆还田后3种处理[无氮肥(CM)、常规施肥(SN)和添加沼液(SZ)],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淹水后1 d和21 d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并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1 d时各处理的真菌α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21 d处理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1 d时各处理细菌Simpson指数开始出现差异,SZ-21处理的细菌Simpson指数高于SN-21处理,而细菌Chao1指数显著低于SN-21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1 d时,SN处理的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与其它处理差异较大,而21d时,SZ和SN处理的各细菌菌门相对丰度相似;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1 d时,SZ处理中的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相对丰度高于SN和CM处理;21 d时,SN和SZ处理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均低于CM处理,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M处理.NMDS分析表明,21 d时,SN和SZ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均有逐渐相似的趋势.PICRUSt功能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和不同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在功能层上表现相似,FUNGuild功能预测反映SZ-21和SN-21处理的真菌功能主要差异体现在腐生营养型和病理营养型上.综上说明茬口期施沼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化肥平衡土壤养分和维持土壤生态功能,但仍可能存在真菌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