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嘉兴市内河河网污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采用经简化后的箱子模型和混合单元系列模型,估算了嘉兴市内河河网区域水系的环境容量;分析了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两个治理方案在不同的截污率、降雨径流、外围来水等因素下对内河河网的治理效果和水质改善情况以及水质治理目标的可达性。1河网水质模型1.1箱子模型把河网当作一个大的混合均匀的水箱,根据守恒原理得到以下关系式:______d(VC)o。。ci。-o。。to+co。一kVC一一一一一()、。。v;。、O。t~l“~P—”~dt对流输入输出降雨降解储存量变化率式中:C一系统混合均匀后的物质浓度;C;。一人…  相似文献   
192.
为探究煤炭生产过程中呼吸性粉尘难以捕捉且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问题,提出超音速水雾荷电降尘技术。基于荷电雾化机理,研究电极环直径、电极间距、电压3因素对超音速气动液滴荷电、雾化效果的影响。利用网状目标法测量雾滴群电流并计算荷质比,采用SPSS软件分析3因素与雾滴荷质比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激光粒度仪测量雾滴粒径。最后,采用最优荷电雾化参数进行喷雾降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荷电效果的影响次序为:电压>电极间距>电极环直径;雾滴粒径随电压的升高而减小,随电极间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电极环直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电压12 kV,电极间距2.5 cm,电极环直径6 cm时,超音速荷电水雾降尘效果最佳,与普通水雾降尘相比,全尘降尘效率提高12.4%,呼尘降尘效率提高49.6%。  相似文献   
193.
Aerosol samples (TSP and PM10) during each season were collected at a national monitoring point in Shanghai in 2008. Halogens (Br, I) were determined in samples along with sodium (Na) by ICP-MS and ICP-OES after microwave digestion. In this report we focu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logen elements Br and I and their seasonal distributions. The mean annual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Br and I were 24 ng m?3 and 12 ng m?3 for TSP, 21 ng m?3 and 9 ng m?3 for PM10, respectively. Concentrations of Br and I in TSP and PM10 were lowest in summer but an increase occurred in autumn and winter. Water-soluble Br and I accounted for about 32% of the total Br and I in aerosols, and about 68% of Br and I was non soluble which may be non-soluble organic species. These non-soluble organic species are present in aerosols in the possible binding forms as mineral dust,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d adsorption to black carbon or mineral material such as iron oxides. Soluble Br and I in PM10 extracted by a dilute acid solution (HNO3 + H2SO4) increased by 22% and 1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water-soluble Br and I.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a and sea water enrichment factors for Br and I indicated that bromine and iodine in aerosols originated mostly from marine sources in Shanghai.  相似文献   
194.
石灰石浆液的性能是影响湿法烟气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石灰石浆液的密度又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参数。现场制浆过程中,运行参数的变动会使得浆液密度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浆液性能。因此,通过调整制浆系统运行参数,寻找石灰石浆液密度敏感因素,对优化浆液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某600 MW火力发电厂湿式脱硫制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  相似文献   
195.
以山西省太原市某污水厂的高氮低碳尾水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3床并联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尾水的中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系统启动2个月进入稳定运行期;稳定运行期3个床体的出水水质除TN外其余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体标准,TN指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该湿地系统出水可直接用于补充景观用水;稳定运行期3床的植物与基质的配置更适合处理同类尾水,3个床体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为3床〉2床〉1床;本系统中填料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大于植物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最优填料顺序依次为沸石、砾石和钢渣,最适植物栽种顺序为芦苇、香蒲、美人蕉、黄菖蒲和芦苇。  相似文献   
196.
浮游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定量分析是开展生态研究的基础.选取北京城区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6—7月(夏季)、10月(秋季)对北运河水系22个站位的表层水进行采样调查,探究利用流式影像术(FlowCAM)分析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浮游藻类的细胞丰度和粒径组成均存在着明...  相似文献   
197.
人工神经网络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理的复杂性,传统预测方法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以其高度非线性映射的特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以突出预测指标为基础,利用多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网络)模型实现对突出危险性的预测。实例分析表明,模型精度很高,可用于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8.
本系统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繁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数据,并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对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同时显示结果,从而实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产品的真伪辨别和产品质量的责任追溯。  相似文献   
199.
为揭示CO在烟煤中的微观吸附和扩散机理,利用Wiser烟煤分子模型,通过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5种不同温度(293.15,303.15,313.15,323.15,333.15 K)下,压力为0.1~3.0 MPa时CO吸附量、吸附热的变化,采用能量分布分析CO在烟煤中的吸附行为,利用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研究CO在烟煤中的扩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O在烟煤分子中的模拟结果符合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Langmuir参数a和b减小,CO在烟煤分子中饱和吸附量和吸附能力降低。温度越高,烟煤分子的等量吸附热越低,烟煤分子吸附CO分子的平均等量吸附热为21.20~23.11 kJ/mol,小于42 kJ/mol,属于物理吸附;随着压力的升高,CO分子由能量较高的优势吸附位点逐渐向相对较弱的吸附位点移动;在模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CO在烟煤分子模型中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扩散活化能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为揭示CO在烟煤分子中微观吸附与扩散规律,准确预测采空区封闭火区煤自燃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0.
为明确作用于采空区的复合惰气的竞争吸附,进行不同温度、压力及组分下烟煤对N2、O2、CO2多元气体竞争吸附分子的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压力达到3 MPa后,竞争吸附效果不再明显,为高压注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CO2分压的增大,O2吸附量降低速度逐渐平缓,初步确定最佳注入配比范围为2∶1至3∶1,为进一步结合实际工程中成本等因素确定最佳注入配比提供参考;等量吸附热受吸附条件的影响较小,仅与吸附质本身有关;随着CO2分压的增大,范德华能升高56.9%,分子内能升高78.7%,静电能升高67.2%,CO2对整个系统内的吸附作用强度及吸附量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CO2分压增大,N2竞争吸附能力逐渐弱于O2,竞争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CO2>O2>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