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17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89篇
环保管理   129篇
综合类   883篇
基础理论   269篇
污染及防治   561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Monitoring the dynamics of vegetation growth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ecosystem behavio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erived from the Land Long Term Data Record dataset from 1982 to 2011. Results showed that growing-season NDVI had increased at an annual rate of 0.0028, particularly in the semi-arid and semi-humid regions. By contrast, the NDVI first increased from 1982 to 1994 (0.0013 year?1, P < 0.05) and then decreased from 1994 to 2011 (0.0016 year?1, P < 0.05) in the arid region. Temperatur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NDVI in most periods within and across seasons in the semi-humid region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arid region. Precipit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NDVI in the arid region in summer an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autumn. Summer precipitation was important for autum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arid region, whereas summer temperature increased autum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semi-arid and semi-humid regions. Further analyses supported the lag-tim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vegetation growth on the Loess Plateau. Precipitation shifts had 15- to 18-month time lag effects o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three climate regions. Vegetation NDVI had a 17-month lag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in the semi-arid region. Human activitie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22.
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法确定新型微电解填料-Fenton联用预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新型微电解填料降解硝基苯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固液比>进水p H值>气水比>HRT,在微电解最佳条件:HRT为60 min,固液比为0.6,进水p H值为2,气水比为15∶1;Fenton试剂最佳条件:反应时间为20 min、p H值为4.5、m(H2O2):m(COD)为2.5、n(H2O2)∶n(Fe2+)为6,硝基苯和COD总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6%和68.3%。处理后的废水可生化性提高,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3.
采用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通过追踪测定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及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研究不同初始密度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宽叶香蒲叶片光呼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为1.0×104ind/m L时,宽叶香蒲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及GO、GS及CAT的活性增加,说明低密度铜绿微囊藻对宽叶香蒲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光呼吸具有促进作用;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为1.0×107ind/m L时,宽叶香蒲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及GO、GS及CAT的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高密度铜绿微囊藻对宽叶香蒲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呈现出抑制作用。但是在净光合速率急剧降低的时候,光呼吸速率在短时间内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说明宽叶香蒲可能通过维持或增强光呼吸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124.
以自制Ti基Ru O2-Ir O2镀层形稳电极为阳极,采用电催化氧化处理偶氮染料甲基橙模拟废水。以硫酸钠为支持电解质,在自然p H条件下分别考察了电解时间、电极间距、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对甲基橙去除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p H、电极间距为1.0 cm、电流密度为30.0 m A/cm2、电解质硫酸钠浓度为20.0 g/L、电解1.0h,甲基橙去除率高达90.0%以上。因此,电催化氧化法作为一种高效、简便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5.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将空气源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引入到液相,构建新型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液相反应体系,考察了不同APPJ处理方式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率,观察了放电处理的藻细胞形态,分析了培养基p H的变化和液相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对藻灭活的作用,并探讨了APPJ灭活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压为7 k V,空气气体流速为4 L/min,藻液吸光度约为0.200,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达到99.16%;处理后的藻发生细胞变形和破裂;处理后的藻液中产生H2O2和O3等活性物质,同时产生大量的NO-3和NO-2离子,导致液相p H迅速下降。通过考察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及藻液p H因素发现,单一因素灭活效果不佳,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和p H的组合因素是APPJ灭活水中铜绿微囊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6.
氨气是城市污水污泥产生的恶臭气体之一,控制或抑制其产生是资源化利用甚至处置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通过改进氨气测量方法定量分析外掺页岩对污泥氨气挥发的抑制作用和机理,实验研究了页岩掺量、陈放形式以及环境温度对污泥氨气挥发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掺页岩对污泥氨气挥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温度升高、陈放时间延长抑制效果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明显作用;页岩对污泥氨气挥发的抑制作用主要为对氨气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为了实现密相塔半干法脱硫工艺的精确加湿进一步提高系统脱硫效率,利用推导出的传热传质计算方法,得到烟气温度降低和加水量的关系.结合3组密相塔半干法工程实际数据,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区间仅为2.9% ~5.4%.通过选取河北某钢厂210 m2烧结烟气密相塔半干法脱硫项目实际在线检测数据,发现循环脱硫灰含湿量为3%的系统脱硫效率整体高于含湿量为5%和4%的样品,最大值达93.56%.通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差热-热重对2种不同含湿量的循环脱硫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湿量为3%的循环脱硫灰较含湿量为5%的样品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无团聚现象,物相分析还证实相对于含湿量为5%样品,其Ca(OH)2和结晶水含量少,几乎都是CaSO4和CaS03干态物质,因此脱硫反应进行彻底,脱硫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8.
采用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在石英玻璃管壁上涂镀含碳纳米TiO2薄膜,研究含碳纳米TiO2对甲醇气体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气体流量增加,甲醇降解率呈线性降低;在气体流量为200mL/min、相对湿度为40%、甲醇初始质量浓度为90~170mg/m^3的较佳条件下,甲醇降解率维持在80%以上,最高达85%;在甲醇初始质量浓度为150mg/m^3、气体流餐为200mL/min、相对湿度为40%的条件下,德国Degusa—P25光催化剂对甲醇的平均降解率为89%,含碳纳米TiO2对甲醇的平均降解率为82%,最人降解率为85%。  相似文献   
129.
MBBR处理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二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呋喃铵盐制药废水。在填充比为40%,总水力停留时间为32h时,COD的去除率为88.6%,TN的去除率为25.7%,第二级反应器对NH3-N的去除率为56.2%。  相似文献   
130.
模拟煤灰渣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除磷性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确定煤灰渣作为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基质的可行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煤灰渣去除生活污水中的磷素实验,表明煤灰渣对污水中磷素的吸附平衡时间较短,吸附速率较快.当温度降低时,煤灰渣的磷素吸附容量对吸附平衡浓度依赖性和吸附强度随之降低,最大理论吸附容量亦降低 83.10% .在处理0.5 m 3 /(m2·d)的生活污水中,煤灰渣对TP的平均去除率达86.03%,吸附方式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时得出煤灰渣最大磷素解析量占最大理论吸附容量的0.73%,在实际人工湿地应用中应注意磷素解析而形成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