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17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508篇
基础理论   190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62篇
评价与监测   83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1 毫秒
211.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压力式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锦州九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制药废水,该工艺技术成熟、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12.
Phosphorus (P) is both a nutrient and a pollutant. For instance, excess P induces water eutrophication followed by death of fishes and other water lif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P content in sediments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study P cycling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to determine organic P in sediments is NaOH–EDTA extraction followed by 31P-NMR detection. However, some organic P compounds are difficult to extract using NaOH–EDTA due to the low solubility, thus can not be detected by 31P NMR. Here, we used foam separation to determine organic P in sediment of North Canal of Tianjin City, China. Organic P was first enriched using foam separation coupled with NaOH extraction. The enriched organic P was then analyzed with 31P NM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method, foam separation coupled with NaOH extraction enriched more P compound because 31P NMR detected an extra signal of teichoic acid at chemical shift 1.14. This teichoic acid signal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extract prepared using only NaOH–EDTA. Our finding demonstrates that determination using foam separation followed by 31P NMR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213.
放射性碳同位素加速器质谱(ASM14C)测年法是湖泊沉积物定年的主要方法,并且是全新世年代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全新世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选取不同介质定年可能对年代模型的准确性造成误差,进而影响到气候指标的解译。本文选取贵州东北部梵净山九龙池沉积物中树枝、树叶、树皮、种子等植物残体和全样有机质作为测年介质,利用ASM14C进行定年。结果表明,相比全样有机质,使用植物残体定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碳库效应的影响。但相比于原位沉积且生长年限较短的叶片,树枝的定年结果偏老,不是一种理想的定年介质。另外,根据定年结果及总有机碳含量重建了全新世九龙池的碳累积速率,发现碳累积速率可以指示该地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214.
铁路中小站段污水排放规律及处理匹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迪  付永胜  邱钰棋  房景燕 《四川环境》2007,26(1):40-42,48
随着铁路通车里程的增长,铁路中小站段随之增加。但是大部分站段污水经过简单处理或不经处理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通过对沈阳铁路局下属中小站站段调研,找出典型站段污水排放规律,并提出与之相匹配的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15.
以2013—2014年期间太原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其中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的浓度.结果显示,太原城区PM_(2.5)中16种多环芳烃和12种硝基多环芳烃的浓度分别为13.8~547和0.70~4.33 ng·m~(-3),硝基多环芳烃浓度低于多环芳烃浓度1~2个数量级.太原城区PM_(2.5)中多环芳烃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冬季污染物浓度平均值高于夏季20倍,主要是由于北方采暖期间取暖用煤量的增加使得多环芳烃排放量大幅提高;与之不同的是,硝基多环芳烃浓度季节变化并不显著,冬季浓度均值与夏季差异小于5倍(除9-硝基蒽),反映出硝基多环芳烃生成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其排放不受季节控制,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此外,基于因子分析和化合物比值结果发现,太原城区大气PM_(2.5)中9-硝基蒽有来自周边地区木材燃烧的贡献.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必须对多环芳烃排放进行有效控制来降低人群在冬季大气中的暴露风险;对于硝基多环芳烃,其健康风险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16.
硫磺和放线菌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强化耐受重金属镉(Cd)的植物包心芥菜对土壤中Cd污染的富集及转运效率,以包心芥菜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0.3%的硫磺和接种不同数量的放线菌Act12(0.5,1.0,1.5,2.0g/kg),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处理间根际土pH值的变化规律、包心芥菜地上和地下部分Cd的积累量、植物抗氧化酶系的变化以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添加0.3%硫磺和2.0g/kg放线菌Act12后,根际土pH值下降最大,相比对照下降了14.5%.而添加0.3%硫磺和1.5g/kg的放线菌Act12,包心芥菜地上部分Cd的含量最高,转运系数最大,相比对照,Cd含量提高了79%,并且植物地上部分的干重最大.添加放线菌Act12对植物的抗氧化系统有积极作用,CAT、POD、SOD含量均在0.3%硫磺和1.0g/kg放线菌Act12的添加组合下达到峰值,放线菌Act12还可提高植物的根系活力,降低丙二醛的含量.综上表明,添加硫磺和放线菌Act12均可强化包心芥菜吸收土壤中Cd的能力,其中0.3%硫磺和1.5g/kg放线菌Act12的添加组合强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17.
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体中头孢噻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抗生素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实验以改性生物炭(MB)为载体制备了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功能生物炭(Fe/MB).以头孢噻肟(CFX)为目标抗生素,研究了该材料对头孢噻肟的降解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50 min内头孢噻肟的去除率为92%(Fe/MB用量为0.4 g·L~(-1),溶液p H=5.0,头孢噻肟浓度为20 mg·L~(-1),振荡速率为200 r·min~(-1),柠檬酸浓度为1.47 mmol·L~(-1)).头孢噻肟的去除过程存在改性生物炭的吸附和纳米零价铁还原降解的协同作用,数据符合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结合质谱分析了降解产物的结构并提出头孢噻肟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218.
适冷微生物(包括嗜冷微生物、耐冷微生物)是在低温下仍具有生存和繁殖的能力的一类微生物,低温会对微生物产生如酶活性降低、膜流动性变差、蛋白质冷变性、不适当的蛋白质空间折叠和低温下细胞内部构造破坏等不利影响。适冷微生物能克服低温带来的消极影响,并能在极端环境下生长及代谢。随着宏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学以及其它分析手段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作者对低温微生物的一些适应性改变有了新的认识。酶活性中心结构的改变、膜中脂质成分含量的增加,冷适应蛋白的快速表达等都被证明在对低温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适冷微生物的适冷机理及其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为适冷微生物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为适冷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19.
过去300a长江中下游异常丰梅事件变化与洪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6—7月,长江流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而该时段内梅雨因其强降水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雨量集中等特点成为主要致灾因子。论文利用历史文献和观测资料,构建了1736年以来异常丰梅事件年表,分析了其长期变化特征及与El Ni?o事件的统计关系,并诊断了El Ni?o造成异常丰梅事件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736—2016年间共发生44次异常丰梅事件(含21次特大梅雨事件),其中1900年代、1910年代、1990年代是异常丰梅事件最为频繁的3个时段;与2016年梅雨特征相近的特大梅雨事件有21次。过去300 a间,异常丰梅事件与El Ni?o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44次异常丰梅事件中37次发生在El Ni?o的当年或次年;在21次特大梅雨事件中16次伴随El Ni?o出现。伴随El Ni?o事件而发生的异常丰梅事件环流特点是中高纬经向环流偏强,我国境内水汽输送通道偏西、偏北,大量水汽滞留在长江流域,并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从而形成持续性降水;而在El Ni?o次年,低纬存在较强且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路径偏北,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通量显著增强,更容易导致异常丰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