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72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55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886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231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针对某26层设置了防屈曲支撑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benchmark模型,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作为基础算法,编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程序,通过改变结构各层的抗侧刚度比,对设置防屈曲支撑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进行了防屈曲支撑截面面积的优化设计,对以变化抗侧刚度比设计的结构和以固定抗侧刚度比设计的结构进行了弹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变化抗侧刚度比设计的结构能在不减弱抗震性能的同时,减少48%的防屈曲支撑用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以变化抗侧刚度比设计的防屈曲支撑的耗能比例达54.98%,充分发挥防屈曲支撑的塑性变形能力消耗地震能量,起到保护框架梁、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2.
为了提高村镇砖墙的抗震性能,对2片双层打包带加固墙体和2片未加固对比墙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0.35MPa和0.6 MPa竖向应力的作用下,墙体的破坏形态、水平承载力、滞回性能和耗能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原墙体均发生剪切破坏,加固后墙体在0.35 MPa竖向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破坏,在0.6 MPa竖向应力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加固减轻墙体破坏程度,减小了裂缝宽度,破坏时加固层和墙体整体性较好;加固后墙体的开裂和极限荷载均得以提高,竖向应力大时的墙体提高幅度大;加固后墙体的滞回曲线更为饱满,试件延性和耗能能力都有提高,竖向应力较小时,加固墙体水平荷载-顶点位移骨架曲线的下降阶段更为平缓,试件延性提高了50%,耗能能力提高了447%。双层打包带加固法可明显减轻墙体的破坏,有效提高墙体抗震性能,尤其对承受较小的竖向应力时效果更好,研究成果为打包带加固方法的发展和村镇砖墙实地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3.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监管逐渐走向区域联防联控模式,卫星遥感可实现大范围实时动态监测,地基监测能够获取精细的网点信息.结合卫星和地基数据,可对区域污染的生消过程进行三维立体的跟踪.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地面PM_(2.5)浓度数据、激光雷达垂直污染监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2018年3月8~10日京津冀区域污染的形成过程、传输路径、影响范围以及气象因子变化.结果发现,本次污染覆盖范围面积达20万km~2左右,区域内以四级中度污染为主,区域间的污染传输过程非常典型. 3月8~9日北京-保定偏南风频率为50%左右,冀南部分地区到达100%,在持续偏南风作用下,北京-保定一带空气质量由一级优迅速升至四级轻度污染,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由京津冀南部的邯郸-邢台西部山前推至北部燕山前. 3月10日该区域转以弱偏北风为主,湿度明显升高,京津冀南部形成污染辐合,污染重心南移至邯郸-邢台东部;午后,北京转偏东风,空气质量由东向西递次转好.从激光雷达垂直观测结果看,重污染期间北京地区污染层主要出现在1 000 m以下.近地面800 m以下,1 200~1 500 m多次出现双逆温层,且逆温强度高达4~7℃,非常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由此可见,在区域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依旧很大的背景下,一旦气象条件转差,很容易形成区域性重污染.  相似文献   
964.
杨鹤云  李晓良  王子  陈磊  孔赟  郑兴 《环境化学》2021,40(1):141-149
碘代X射线造影剂(ICMs)是使用最广泛的血管内药物,近年来在水生环境中频繁检出.由于其高稳定性、高极性和持久性,ICMs会在水生环境中持续存在并且难以被降解.在水生环境中会与消毒剂、天然有机物结合生成具有毒性的消毒副产物(DBPs),由于其本身毒性以及转化产物DBPs的毒性增强了环境健康风险,进而引发了人们的密切关注.本文介绍了ICMs的环境浓度、分析方法以及毒性风险.重点描述了ICMs的前处理技术、检测方法及ICMs毒性评价现状,并展望了以后ICMs毒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5.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场地污染问题,污染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成为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创新土壤污染防治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在要求,是破解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转型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经济政策的体系、投融资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展开,对美国、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现状,最终从完善调控体系、明晰权责归属、拓宽资金来源、规范资金运营、丰富投融资模式、探索费用效益分析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66.
陈卓  崔琦  曹可凡  陆韻  巫寅虎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21,42(5):2558-2564
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是水质安全保障和风险控制.微生物风险是再生水安全利用过程中需要优先控制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探讨了我国现行污水再生利用标准中的病原微生物控制要求,分析了基于病原微生物指示指标浓度控制的必要性与不足,提出了引入微生物去除能力保障控制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其制定方法与保障措施.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浓度控制与保障能力控制相结合的污水再生利用微生物控制方法,以期为我国再生水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7.
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支持技术平台典型城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城市济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支持技术平台(简称“技术平台”)综合评估了济南市《2018年大气污染治理“十大措施”实施方案》(简称“‘十大措施’”)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基于特定空气质量目标〔济南市2018年ρ(PM2.5)、ρ(O3)同比2017年分别下降20%、8%〕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策略寻优及费效评估.结果表明:①“十大措施”实施后,SO2、NOx、VOCs、一次PM2.5减排率分别为39%、24%、42%、41%,该情景在2017基准年气象条件下可使济南市2018年ρ(PM2.5)同比下降19%,新增治污成本约4.70×108元,效益-成本比约1.40;单位减排成本最低的本地扬尘源减排对ρ(PM2.5)下降的贡献率最大,建议济南市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强化扬尘源减排.②经过策略寻优,反算得到了SO2、NOx、VOCs、一次PM2.5的减排率分别为46%、20%、42%、60%的优化策略,该策略下的新增治污成本约4.69×108元;对比“十大措施”,优化策略提高了SO2和一次PM2.5的减排率,降低对O3具有负贡献的NOx减排率,满足空气质量目标的同时又尽可能地降低了治污成本,将效益-成本比提升至1.88.技术平台在济南市的初步成功应用,为济南市下一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基于实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其在我国城市逐步推广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可有效支撑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制定.   相似文献   
968.
天津市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准确预测地面沉降量,在1960—1993年天津市区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及地面沉降34年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取前25年的资料,用统计软件SPSS10.0建立了开采量-沉降量、水位-沉降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发现地下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有着更好的相关性。利用所建立的开采量-沉降量线性回归方程对后9年的沉降进行了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是可靠的。因此提出建立某个特定区域的地下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的线性模型,可大大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69.
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的推广,近些年积累了丰富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震例,但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的识别困难,而"形变速率累加方法"对异常数据进行积分计算,更加易于异常的判定和异常指标的提取。基于此,使用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汾台、湟源台和成都台地磁分钟值数据,计算得到各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南北向和东西向6个周期共计12条时间序列变化曲线,再运用速率累加方法对地磁谐波振幅比南北向和东西向各周期的计算结果进行二次计算,得到6条各周期的速率累加时序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①临汾台、湟源台和成都台三个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速率累加方法计算结果分别在2016年山西运城4.4级地震、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出现异常,其异常表现为:6条速率累加曲线(6个周期)至少有2条出现超过1年以上的持续下降或水平波动变化(持续上升变化为正常);②速率累加方法使得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更易识别、异常特征的统计更加准确,且与原有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判别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0.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trimethoprim (TMP) coupled with sulfate reduction. Demethylation of TMP is the first step in the acclimated microbial consortia. The potential degraders and fermenters were enriched in the acclimated consortia. Activated sludge and river sediment had similar core microbiomes. Trimethoprim (TMP) is an antibiotic frequently detected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Microorganisms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emerging antibiotic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feasi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TMP with sulfate as an electron acceptor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TMP-degrading microbial consortia were successfully enriched from municipal activated sludge (AS) and river sediment (RS) as the initial inoculums. The acclimated consortia were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TMP through demethylation, and the hydroxyl-substituted demethylated product (4-desmethyl-TMP) was further degraded. The biodegradation of TMP followed a 3-parameter sigmoid kinetic model. The potential degraders (Acetobacterium, Desulfovibrio, Desulfobulbus, and unidentified Peptococcaceae) and fermenters (Lentimicrobium and Petrimonas)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acclimated consortia. The AS- and RS-acclimated TMP-degrading consortia had similar core microbiomes. The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TMP could be coupled with sulfate respiration, which giv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antibiotic fate in real environments and provides a new route for the bioremediation of antibiotic-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