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22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747篇
基础理论   175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90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81.
于实验室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淋滤处理城市污泥酸性废液中分离出一株踝节霉菌ZJ-1,并对其进行了摇瓶液体培养特性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温度为28℃,最适转速为140 r/min,最适初始pH值为5.0.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碳、氮源的最优水平分别为葡萄糖70 g/L,酵母膏15 g/L.采用HPLC对该菌株PDA培养液中的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丙酮酸.初始PDA培养液中丙酮酸含量为0.039 g/L,接菌培养d 5.5时其含量达0.106 g/L.为探讨踝节霉菌ZJ-1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淋滤污泥过程的影响,在生物淋滤起始阶段接种10%A.ferrooxidans和4%踝节霉菌ZJ-1,以仅接种10%A.ferrooxidans作为对照.结果表明A.ferrooxidans和踝节霉菌ZJ-1的复合菌组与对照组相比,淋滤耗时由7 d缩短至4 d,淋滤处理时间缩短了43%.  相似文献   
682.
综述了国内外发酵食品中氨(胺)类代谢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氨基甲酸乙酯的5种形成机制、生物胺和亚硝酸胺的形成机制,阐述了上述生物危害物形成的本质原因——发酵微生物的氮代谢阻遏效应;重点介绍了酿酒酵母胞内5大调控因子(Gln3p、Ure2p、Gat1p、Dal80p和Gzf3p)对其氮源利用的全局调控作用.并以精氨酸和尿素代谢为例,详细介绍了氮代谢阻遏效应的作用机理.酿酒酵母氮代谢物阻遏效应的研究结果,可为解决由于相关含氮有害代谢物积累导致的普遍存在于发酵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83.
进入21世纪,联邦快递深圳口岸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本文应用SWOT方法对深圳口岸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表1,参3.  相似文献   
684.
大型油气(危化品)储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型石油、天然气、成品油,易燃易爆,储罐群区危险物质存量大,极易引起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保证安全,是安全生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系统设计面向大型油气(危化品)储罐区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兼顾罐区安全管理、实时监控预警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的工作,设计一套技术先进、运行成熟、操作简单、扩展性好、容易维护和使用方便的油品储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大型油气储罐区安全管控一体化,确保大型油气储罐的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685.
一株产生物絮凝剂的Bacillus sp.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重庆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絮凝剂产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有芽孢,可运动,短杆;分离菌的基因组DNA(G +C)mol%含量测定为5 0 .6 % ,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筛选出的絮凝剂产生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Bacillus菌有高度同源性,从而确定絮凝剂产生菌RL - 2归于Bacillusbrevis菌属。絮凝实验表明:在有CaCl2 存在时用Bacillussp .RL - 2生物絮凝剂处理土壤悬液时用量少(10 0mL样品只需2mL絮凝剂) ,絮体形成快,矾花大,泥少;体系温度对活性影响很小,且在酸性与碱性条件下,絮凝活性均很高  相似文献   
686.
对深圳湾15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Zn、Cu、Pb、As、Cd以及总有机碳(TOC)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污染特征,重金属之间及与TOC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Zn、Cu、Pb、As和Cd平均值分别为307、79、75、23 mg·kg-1和2.26 mg·kg-1.Zn、Cu、Pb和As属于超Ⅰ类沉积物,Cd属于超Ⅱ类沉积物.Zn、Cu、Pb和Cd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即从东北向西南湾口逐渐减少.Zn、Cu、Pb、Cd、TOC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As来源和分布与其余重金属明显不同,与其它重金属和TOC没有相关性.单因子污染系数显示Zn和Cd处于较高污染水平,Cu、Pb和As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Cd>Zn>Pb>Cu>As.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深圳湾总体达到较高污染水平.深圳湾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潜在风险程度依次为Cd>As>Pb>Cu>Zn,其中Cd的潜在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687.
美人蕉根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培养物中添加美人蕉(Canna indica)种植水的方式,研究了美人蕉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 结果表明:①以蒸馏水培养3 d收集获得的美人蕉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20 d后,美人蕉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最高可达64.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中ρ(Chla)是种植水的1.98倍. ②美人蕉种植水(根系分泌物)中有乳酸、己二酸、棕榈酸、乙二醇和硬脂酸等10种脂肪酸,其根系提取物中有乳酸、3-儿茶酚乳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等19种物质. ③美人蕉种植水和根系提取物中乳酸含量均最高,美人蕉根系提取物中化合物种类多于种植水,美人蕉种植水中绝大部分化合物在其根系提取物中均可找到. 推断美人蕉自身代谢产生的化感物质释放于水体中,可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88.
采用14C-CO2(碳同位素)连续标记技术结合室内模拟培养试验,采用土壤有机质的物理、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P-R(盘塘水稻土)、P-U(盘塘水旱轮作土)和U-C(盘塘坡旱土)〕下14C-SOC(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和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自养微生物的固碳能力,P-R的自养微生物固碳能力最强〔w(14C-SOC)为38.32 mg/kg〕,约为P-U和U-C的2倍;P-R和P-U中w(14C-DOC)、w(14C-MBC)显著大于U-C中. 14C-SOC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土壤的3种腐殖质组分(胡敏素、胡敏酸、富啡酸)中,其中进入胡敏素中的14C-SOC占总量的67.7%. 14C-SOC亦进入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中,其中主要进入了Ⅲ级(0.020 mm≤粒径<0.200 mm)和Ⅱ级(0.200 mm≤粒径<2.000 mm)粒径的大团聚体中,表现出了碳汇效应;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中,以P-R土壤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w(14C-SOC)最高. 相关分析表明,全土中的w(14C-SOC)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w(14C-SOC)和胡敏酸中w(14C-SOC)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89.
采用一种新型的气体降解装置,即一个电源同时产生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和Kr Cl*准分子紫外辐射(DBD/UV)的一体化装置降解甲苯.研究表明,DBD等离子体与222 nm Kr Cl*准分子灯都可以单独降解甲苯气体,但UV无法使甲苯气体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相同的能量密度下,一体化的DBD/UV降解甲苯气体的去除率高于单独使用DBD和UV之和,说明一体化装置中两者联合起到了耦合作用.相同条件下,DBD/UV比单独DBD时能量效率、碳平衡、CO2选择性都有所提高,且生成的副产物O3有所降低,说明DBD/UV可以有效地抑制O3的生成.同时,考察了DBD/UV降解甲苯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不同外施电压下的降解产物,主要产物为苯甲醛、酸酐、脂肪醛类、醇类等.推测DBD/UV降解甲苯基于3个方面:甲苯吸收222 nm光子直接光解、DBD中高能电子及活性粒子氧化降解甲苯及两者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90.
挖掘机驾驶舱屏蔽系统是确保挖掘机能够于放射性环境下作业的特殊构造,是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的关键措施。首先对驾驶舱屏蔽系统进行介绍;其次基于能量释放理论将驾驶舱屏蔽系统事故分为座椅振动、舱内噪声、机械事故、辐射事故四大类,并做出驾驶舱屏蔽系统能量释放图;继而提出九因素综合调研统计方法,并将其运用至驾驶舱屏蔽系统核辐射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中;最后,制出驾驶舱屏蔽系统综合PHA分析表,旨在通过PHA分析结果提升驾驶舱屏蔽系统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