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279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苯酚废水运行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传统厌氧消化(conventional anaerobic digestion,CAD)作对照,研究不同温度、底物浓度、盐桥管径以及有无接种微生物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苯酚废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FC技术可以在获得电能的同时,强化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MFC能够在较低温度(15℃)下运行.当苯酚初始浓度为0.15g·L-1,随着温度(15℃、25℃、35℃)的增加,苯酚的降解效率和MFC的产电性能也随着提高;MFC具有耐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即使在高负荷苯酚初始浓度3.5g·L-1条件下,去除率达60%;盐桥孔径并不与苯酚去除效率、电压、功率密度成正比关系.MFC在适合的管径条件下可以高效去除苯酚的同时,能有较高的产电效率;MFC的阳极反应需要微生物的催化.  相似文献   
462.
外循环三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渗滤液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外循环三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主要探讨通过该组合工艺后,出水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进水COD 4 000 mg.L-1、NH4+-N 300 mg.L-1通过外循环流化床后,COD、NH4+-N分别稳定在1 500 mg.L-1和150 mg.L-1左右;Cd、Zn、Pb含量也均稍有下降,通过人工湿地后,COD、NH4+-N则分别下降到200 mg.L-1和10 mg.L-1左右.Cd、Zn、Pb的含量在分别从进水的0.12 mg.L-1、3.0 mg.L-1和1.4 mg.L-1下降到0.01 mg.L-1、0.5 mg.L-1和0.1 mg.L-1左右.通过不同植被的湿地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无论何种植被的湿地,对该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63.
介绍了旋涡氮吹浓缩法用于浓缩七种有机氯农药和PCB1260,对浓缩的条件对目标物质回收率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4.
合肥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市域城镇人口270万,污水处理分为八大系统,成为产生大量的城市污水污泥的来源,目前其产量达500吨/天;其中既含有大量N、P等丰富的养分资源,并含有主要有Cu、Pb、Zn、Ni、Cr、Hg、Cd等重金属、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20%-30%的无机物和病原物、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约80%左右,平均总菌数为4.55×108个/ml,pH值为6.31,干污泥的热值平均为10 350.54 J/g,约合2 476.21 kcal/kg,此外对挥发分、灰分和固定碳含量等指标也进行了测试。对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多元综合处理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465.
稀土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资源,在高科技产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由于稀土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稀土矿大量开采,加剧了稀土矿区周边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健康。因此,探究土壤中稀土元素的释放和迁移机理及影响机制对稀土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及潜在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综述了稀土元素在土壤中释放与迁移机制、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为,(1)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释放与迁移机制主要包括4种类型:铁锰(氢)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土壤有机质的促进、离子交换作用以及土壤胶体协同。(2)稀土有机络合物、硫酸盐络合物、碳酸盐络合物是稀土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形态,稀土氟、氯、磷酸盐络合物不太可能作为稀土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载体。(3)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释放与迁移主要受pH值、氧化还原条件、配体浓度等环境因子影响,pH值与配体浓度与稀土元素的迁移形态高度相关。未来应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环境驱动因子作用下稀土元素释放迁移的研究,探明引起稀土元素在土壤中释放的主导机制;加强稀土元素长距离迁移研究,在土壤环境中稀土元素分馏机制层面揭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为稀土矿区尾矿、废弃地中残留稀土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6.
抗生素菌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菌渣是制药企业在生产抗生素类药物时,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作为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其产量大、含水率高、含氮、硫量高、残留抗生素的特点,使其具有巨大的环境危害性.抗生素菌渣的科学、无害处理是医药固废领域的热点难题.本文系统阐述了抗生素菌渣的类型、性质和危害,详细综述了目前主流的各类热化学处理技术和非热化学处理技术,重点对包括焚烧技术、水热技术和热解气化技术等在内的热化学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归纳,汇总分析其技术特点、环境影响、应用瓶颈及研究进展.同时,对抗生素菌渣处理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和展望,提出烘焙技术消除其生物危险性的处理理念,建立健全相关安全标准与法律规范,以更好地降低抗生素菌渣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实现资源利用,解决抗生素类药物生产工艺的后顾之忧,促进我国制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67.
运用主组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白浆化土壤的粘化过程.认为粘粒的化学组成与粘粒的矿物组成相一致;在淋溶过程中,矿物分解可形成蒙脱石和高岭石,粘淀层是土体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和粘粘形成、淋溶、淀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8.
为探讨蛋白激酶Sch9是否影响细胞蛋白质稳态水平及其在热胁迫时的响应,以野生型、SCH9基因缺失突变体、转sch9基因ΔSch9(SCH9-3HA)酵母为材料,利用特异的泛素抗体,检测长期培养时全蛋白泛素化水平变化.结果表明,Sch9缺失引起细胞全蛋白泛素化水平降低,转sch9基因可以使细胞全蛋白泛素化水平恢复.55℃热胁迫30 min处理,突变体Δsch9全蛋白泛素化水平降低,转sch9基因Δsch9(SCH9-3HA)全蛋白泛素化水平不变,回到正常生长温度时,蛋白泛素化水平也没有改变.外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时,突变体ΔSch9蛋白泛素化水平不受影响,而转sch9基因△sch9(SCH9-3HA)全蛋白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表明前者是自噬途径降解,而增加部分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蛋白激酶Sch9调控细胞全蛋白泛素化水平,以及2个不同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469.
桑沟湾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4月-2010年2月对山东荣成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海域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进行了6个航次的监测,分析该海区表底层海水中Chl-a的质量现状,探讨Chl-a在桑沟湾海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水温和营养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表层海水Chl-a质量浓度范围为0.36~9.77μg L-1,平均值为2.17μg L-1;底层海水Chl-a质量浓度范围为0.40~7.46μg L-1,平均值为2.14μg L-1。Chl-a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一定的模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Chl-a的质量浓度在春季和冬季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特征,而夏季和秋季则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Chl-a质量浓度高于底层,冬季则是底层高于表层,春秋2季表底层垂直分布比较均匀。相关分析显示桑沟湾Chl-a与水温呈较显著正相关,但与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不具显著意义的相关关系。总体看来,桑沟湾海域Chl-a的时空分布受养殖环境状况、水文环境及陆地径流和外源输入的共同影响,贝藻养殖活动及营养盐的陆源输入是影响Chl-a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0.
广州地区PBDEs长距离迁移潜力和总持久性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TaPL3.0模型对7种PBDEs同系物在广州地区的长距离迁移潜力(LRTP)和总持久性(Pov)进行了模拟研究,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了模型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显示,PBDEs排放至大气中,特征迁移距离(CTD)为296~811km,均值为557km;Pov为19~279d,均值为184d;PBDEs平均约有73.8%分布在土壤中,16.9%分布在沉积物中,9.3%分布在其他三相中.PBDEs排放到水体时,CTD为3090~4291km,均值为3731km;Pov范围为228~854d,均值为731d;平均约92.1%分布在沉积物中,6.8%分布在水相中,1.1%在大气、土壤和植被相中.BDE47迁移潜力最大,BDE209易残留于源区形成点源性污染.PBDEs各同系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和土壤中.随着溴代程度升高,CTD逐渐降低,Pov逐渐升高,与国外研究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