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A2/O工艺的回流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探究Ni2+对AGS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50d左右培养出成熟的AGS,其形态多呈球状或椭球状,外表分布着少量丝状菌,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在2~4mm,MLSS达6000mg/L,SVI维持在40~50mL/g.将Ni2+作用于培养出的成熟AGS,Ni2+在0~2mg/L的浓度范围内会提高AGS的稳定性,使MLSS上升,SVI降低;同时会促进AGS分泌胞外多聚物(EPS),EPS组成成分中的蛋白质(PN)明显多于多糖(PS);Ni2+对好氧颗粒污泥去除总氮(TN)的抑制程度要大于COD,最终COD去除率可维持在95%以上,TN去除率可维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02.
以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为样本,将其在实验室以电化学氧化为主要工艺的废水处理装置出水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发光细菌、斑马鱼胚胎和斑马鱼仔鱼为受试生物,以发光抑制率及生物体死亡为观察指标,研究不同处理过程出水对3种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以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和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表征。通过毒性单位(Toxicity Unit,TU)法、平均毒性(Average Toxicity,Av Tx)法、毒性指数(Toxic Print,Tx Pr)法、最敏感的测试(Most Sensitive Test,MST)法和潜在毒性效应指数(Potential Ecotoxic Effects Probe,PEEP)法等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对不同处理过程进行毒性削减评估。结果表明,出水对发光菌、斑马鱼幼鱼和胚胎的TU分别为0.63、9.82和8.55,与原水相比分别削减了81.52%、88.41%和89.65%。Av Tx、Tx Pr和MST法评价结果显示,经混凝沉淀-厌氧-电化学氧化-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的出水仍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即现行的废水排放标准下不能完全阻止有毒废水的排放。此外在考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PEEP评价法虽然表明出水无毒,但排放时需注意单项指标毒性。与成组生物试验相结合的PEEP评价方法可以反映垃圾渗滤液的综合生物毒性及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3.
依据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工业发展水平、资源减量利用、资源再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4类共18项指标在内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权重,对连云港市2006~2010年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整体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先增长,再平稳,后增长的趋势,其中资源减量利用水平和污染物的减量排放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但资源再利用水平不高,有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南宁市土壤中正构烷烃的赋存情况以及来源,于2021年6月在南宁市内采集了48个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表层土壤中正构烷烃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链长度范围为C12—C35,∑24正构烷烃的质量分数为3.93~131.02μg/g,其中C31质量分数最高,C22以上的高碳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体现了典型的高等植物来源的特点。碳优势指数等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总体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少部分可能存在石油污染。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C29—C35具有同源性,主要受植物叶蜡影响(41.36%),C24和C25主要来自水生植物(27.88%),C16和C18可能是细菌和石油化合物排放共同影响的结果(21.49%)。根据主成分分析中样品的贡献权重得出,可能存在石油化合物输入的土壤63.6%来自耕地,27.3%来自林地,9.1%来自园地,研究区土壤中正构烷烃的主要人为排放源可能受到农业机械排放以及靠近道路周边受交通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单点实测数据驱动雪、冰及气溶胶辐射(SNICAR)区域物理模型,将微观数据与遥感的宏观技术相结合对积雪反照率与雪粒径进行数值模拟及反演.研究表明:积雪反照率会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加,且在近红外波段的影响更加明显;在不同雪粒径、黑炭浓度下,积雪反照率都随着雪粒径、黑炭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颗粒越小的雪粒,粒径的减小对反照率的影响更为明显,而黑炭主要是对可见光波段有显著作用;利用SNICAR模型与MODIS数据反演北疆地区雪粒径,其精度可达0.749,实现了单点雪粒径向面状雪粒径的尺度转换.本研究揭示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气溶胶粒子存在情况下的积雪反照率连续变化特征,有效提高了积雪中雪粒径的反演精度,为积雪中气溶胶粒子对气候产生的辐射胁迫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6.
潘倩  周春兰  徐亮 《四川环境》2013,(Z1):51-54
本文简要介绍了遥感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多源遥感信息在四川省生态监测中的主要应用,摸索出适合本省省情的生态遥感监测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7.
为提高水库水华发生预警能力,从水华形成机理着手,引入营养盐条件、水动力条件、光热条件和浮游植物生长状况,建立水库水华发生影响因素模型.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建立水库水华发生影响因素体系,共包含10个指标;其次,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建立水库水华发生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最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权重模型,并...  相似文献   
108.
全氟辛基磺酸(PFOS)已被列入POPs名单,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出台法规和禁令对其生产和使用进行限制,并加紧了替代品的开发和评价。选取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潜在的替代品,采用OECD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实际测试,并结合US EPA EPI Suite 4.0软件的计算预测,研究了PFBSK的基本理化性质(熔沸点、蒸汽压、水溶解性)和环境归趋性(水解性、光解性、生物降解性和蓄积性),并与PFOS及其盐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PFBSK和全氟辛基磺酸钾(PFOSK)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高熔沸点、低蒸汽压和明显的持久性。但二者在水溶性和蓄积性方面具有明显差异。20 ℃,PFBSK的水溶解度为49.3 g·L-1,极易溶于水;而PFOSK的水溶解度仅为519 mg·L-1。PFBSK的蓄积因子(BCF)为3.16,不具蓄积性;而PFOSK的BCF为6 531,并且在食物链中存在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09.
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的海拔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沿海拔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沿海拔呈现先降低再略升高的变化趋势.②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等7个菌门为优势菌群,其中5个菌群在海拔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③二级分类水平上包括膜运输、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36个细菌代谢功能,其中22个在不同海拔间具有显著性差异,12个具有极显著性差异.④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容重、pH和碳氮比对细菌Alpha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土壤养分对细菌Beta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⑤Mantel分析表明,门水平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和碳氮比影响,细菌代谢功能与土壤pH、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碳氮比均有显著相关性.方差分解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对群落结构解释度最高,pH对代谢功能解释度最高.由此可知,土壤含水量和pH是影响宁夏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代谢功能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10.
关中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和开发潜力较大,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近年来关中地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受到了近地面臭氧(O3)问题的显著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治O3污染,基于2018~2021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关中地区O3浓度年、月及日变化等特征规律;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O3浓度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通过后向轨迹模型和排放因子法等方法解析O3来源. 结果表明,关中地区O3浓度日、月变化呈单峰型特征,日最高值出现在15:00,最低值出现在07:00,月均峰值出现在6月,谷值出现在12月,O3浓度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小;O3超标天数中以轻度污染为主,且中度及以上污染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关中地区O3浓度主要与前体物和气象因素关系密切,且各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显著大于单一因子;关中地区O3浓度区域传输主要受偏东向气流影响,其次是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在河南省和湖北省;挥发性有机物(VOCs)本地主要来源为溶剂使用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氮氧化物(NOx)主要排放源为移动源和工业生产燃烧源. 研究结果对关中地区O3科学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