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综合分析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对PBT化学物质鉴别以及风险管理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应如何开展有关PBT化学物质的评价与控制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对策.给出了我国PBT化学物质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建议和我国PBT化学物质环境管理鉴别标准建议,并重点讨论了我国PBT新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2.
物种敏感性分析是水质基准及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作为我国鲤科鱼类的代表性受试鱼种,其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通过搜集稀有鮈鲫急性毒性数据,使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比较分析稀有鮈鲫对15种典型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主要包括重金属(Zn2+、Cu2+、Cr6+、Hg2+)、VOCs(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苯胺类有机物(对氯苯胺、3,4-二氯苯胺)、含氯消毒剂(三氯异氰尿酸)和农药类有机物(毒死蜱、丁草胺、乙草胺、三唑酮),并对稀有鮈鲫在水质基准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中作为本土受试生物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稀有鮈鲫对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普遍较高(平均累积概率为46%),尤其对重金属和农药类有机物反应灵敏,其中对农药类有机物最为敏感(平均累积概率为26%),表明稀有鮈鲫可作为潜在的水质基准研究的受试生物和水质监测指示生物.在鱼类敏感性排序中,鲤科鱼类对各类环境污染物较为敏感,其中小型鲤科鱼类——稀有鮈鲫在鱼类敏感性排序中位置稳定,对大多数污染物的敏感性超过斑马鱼、黑头呆鱼、日本青鳉等国际标准试验鱼种,并且具有本土性、易人工繁育、生物背景清晰等优点,表明稀有鮈鲫是现阶段我国水质基准及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潜在本土受试生物.   相似文献   
93.
取代芳烃对酵母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_(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_(miz))=0.38logK_(ow)+0.33 ̄1X ̄v-0.38r=0.92s=0.22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用Free-Wilson法研究各基团对酵母菌毒性的贡献大小,其顺序为:—Br(0.84)>—Cl(0.54)>—CH_3(0.39)>—NO_2(0.35)>—COOH(0.19)≈—OH(0.17)≈—CHO(0.17)≈—CN(0.14)>—F(—0.03)>—NH_2(—0.08).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毒性与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3Xv、4X、3X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诱发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技术,研究了烷基酚类化合物对离体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对小鼠睾丸细胞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其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亦表明,其DNA的损伤程序与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氨氮是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国控指标之一,为评估不同流域的氨氮基准差异性,以七大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质参数对氨氮毒性的影响,借鉴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水环境基准技术方法,分夏季和非夏季2种情况推算了各流域氨氮水生生物基准值. 结果显示:①流域和季节的不同导致氨氮基准值的差异均很明显,不同流域的氨氮基准值差异可超过6倍,同一流域不同季节的氨氮基准值差异可超过2倍. ②淮河流域夏季和非夏季氨氮基准值均为最低,夏季氨氮急、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37和0.06 mg/L,非夏季分别为0.81和0.15 mg/L. ③氨氮暴露生态风险初步评估结果表明,珠江流域风险较小;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次之;黄河流域风险较大;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风险最大,海河7个断面中有2个存在高风险,淮河27个断面中16个存在高风险. 根据各流域不同季节氨氮基准值及氨氮暴露生态风险的差异,建议对不同流域、不同季节实行差异化管理.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中PCBs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主要河口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对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分别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加拿大环境委员会制定的SQG方法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并分析了多氯联苯污染的环境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一致。珠江河口多氯联苯污染最为严重;闽江口、九龙江口和长江口次之。对这些河口而言,严重的生态风险并不存在,但部分站位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黄河口、鸭绿江口、辽河口的多氯联苯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7.
水质基准甲壳类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筛选我国甲壳类基准受试生物, 依据其分布范围、 生态学意义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甲壳类生物, 从ECOTOX数据库及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搜集其毒性数据, 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分别对浮游甲壳类和底栖甲壳类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溞科的溞属(大型溞、 蚤状溞、 僧帽溞和透明溞)、 低额溞属(锯顶低额溞)和网纹溞属(模糊网纹溞)可作为浮游甲壳类基准受试生物; 钩虾科的钩虾属(蚤状钩虾和淡水钩虾)、 长臂虾科的沼虾属〔日本沼虾(青虾)〕和方蟹科的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可作为底栖甲壳类基准受试生物. 此外, 由于甲壳类生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敏感性排序存在差异, 溞属(大型溞、 蚤状溞、 僧帽溞和透明溞)、 低额溞属(锯顶低额溞)、 钩虾属(蚤状钩虾)和沼虾属(日本沼虾)适用于推导重金属污染物的水生生物基准; 溞属(蚤状溞)、 网纹溞属(模糊网纹溞)、 钩虾属(蚤状钩虾和淡水钩虾)、 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适用于推导各种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水生生物基准.   相似文献   
98.
采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我国生物物种的生态毒性数据,根据欧盟现有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对不同环境介质中PFOS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进行了推导.我国水体、沉积物及土壤中PFOS的PNEC值分别为1μg/L, 2.7μg/kg (湿重), 1μg/kg (湿重).该数值为我国PFOS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土壤铬(Ⅵ)对赤子爱胜蚓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土壤中Cr(Ⅵ)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毒性效应,以人工土壤为测试介质,按照OECD指南中的方法,测定了Cr(Ⅵ)对赤子爱胜蚓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并考察了w〔Cr(Ⅵ)〕为10~160mg/kg(以干质量计,下同)时Cr(Ⅵ)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Cr(Ⅵ)在人工土壤中14d的LC50为245.06mg/kg,95%置信限为208.31~288.29mg/kg;②与对照组相比,暴露28d时,w〔Cr(Ⅵ)〕为10~20mg/kg试验组的赤子爱胜蚓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w〔Cr(Ⅵ)〕为80~160mg/kg试验组的赤子爱胜蚓体质量则受到显著抑制(P<0.01);③赤子爱胜蚓的产茧量和幼蚓孵化量均随着w〔Cr(Ⅵ)〕的升高而降低,其中,Cr(Ⅵ)抑制赤子爱胜蚓产茧量和幼蚓孵化量的EC50(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62.32和49.92mg/kg. 赤子爱胜蚓的体质量、产茧量和幼蚓孵化量均对土壤中w〔Cr(Ⅵ)〕比较敏感,尤其幼蚓孵化量是赤子爱胜蚓毒性效应的几项测试终点中最为敏感的一种,可以作为生态风险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
我国环境中全氟辛酸(PFOA)的预测无效应浓度推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欧盟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TGD)中计算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的方法,筛选出我国环境介质(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各生物物种的毒性数据,得到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PNEC分别为0.57 mg.L-1、0.19 mg.kg-1ww和2.06 mg.kg-1ww,该值可为我国PFOA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