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9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478篇
安全科学   502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268篇
综合类   1516篇
基础理论   291篇
污染及防治   191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106篇
灾害及防治   14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红枫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枫湖是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自2007年集中治理以来,水质不断好转,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对红枫湖流域7个断面及4条入湖支流水质进行监测,研究2003~2012年10年的水质变化趋势和2013年年内变化趋势,并对引发水质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07年红枫湖水质急剧恶化,从Ⅲ类降到劣Ⅴ类;经过6年的集中治理,水质提升至目前的Ⅲ类、局部Ⅱ类,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但受内源污染和外源生活污染等影响,部分断面仍存在TP、NH3-N、COD等超标现象。湖库水质季节性变化明显,受降雨及气温影响,在6月和7月出现轻度富营养化,其余月份均处于中营养状态。红枫湖4条入湖支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1年后水质状况好转,但支流水体呈现受生活污染源污染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BOD5、粪大肠菌群超标。因此,对影响水质的污染源还需要增加处理设施,加强管理,以达到水源地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2.
以黑龙江黑土为对象,研究了冻融循环及有机肥配施量对黑土中镉形态分布的影响。对配施不同有机肥的土壤样品进行5次冻融循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土壤样品中镉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冻融循环数及有机肥的配施有助于降低黑土中的总镉量;冻融循环会促使黑土中的镉由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而增加有机肥配施量会使黑土中的镉由交换态向其他形态转化。因此,冻融循环及有机肥配施有助于降低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进而降低其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33.
利用相关文献及来自酸沉降网的中、日两国各观测站点的SO2监测资料,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SO2的污染现状、趋势及排放量对下风向日本各观测站点SO2浓度及硫沉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文献分析可知,2001—2009中国的SO2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在40~50μg/m3,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部分城市的SO2年均浓度与中国SO2排放量的相关性总体高于日本各观测站点的SO2年均浓度与中国SO2排放量的相关性,中国的SO2排放对日本各观测站点的SO2年均浓度影响总体较小;情景模拟分析发现,中国SO2排放量对日本各观测站点SO2年均浓度的贡献率在7.5%~44.0%,平均贡献率为22.6%;中国SO2排放量对日本各观测站点硫沉降的贡献率在8%~41%,平均贡献率为22.1%。  相似文献   
234.
张飞飞  刘蓓蓓  毕军  陈锦 《四川环境》2012,31(3):132-138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大,交通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调查南京居民出行交通方式,并通过多项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探究影响居民交通选择的关键因素,为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根据估算结果分析不同政策下交通方式改变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显示:出行特性(如出行距离)、出行者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与出行者的家庭特征(如是否有私家车,是否有小孩)都对交通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如果通过有效的交通政策引导,使私家车出行转变为轨道交通出行,南京每天大约可减少1573.5吨碳排放。  相似文献   
235.
城市污水污泥发酵制园林营养土中微生物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桶装发酵装置,进行城市污水污泥发酵制园林营养土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研究,测试不同好氧-厌氧交替组的发酵温度以及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等的变化,探讨发酵温度与微生物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夏季不同发酵方式的发酵温度在50℃以上的持续时间均长于冬季,且夏季好氧-厌氧交替发酵的发酵温度在55℃以上的持续时间长于好氧发酵;冬季与夏季的好氧、好氧-厌氧交替发酵后,堆料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 248-2007)的卫生学指标要求;夏季好氧-厌氧交替发酵过程中,厌氧后发酵温度有所下降,好氧后发酵温度又有所回升;无论好氧还是好氧~厌氧交替发酵中,细菌均为优势种群,真菌、放线菌数量比细菌数量低2~6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36.
采用改性粉煤灰(MCFA)吸附糖蜜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吸附行为和机理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MCFA投加量为30 g/L及pH为5.0的优化条件下,COD去除率为88.6%,饱和吸附量为89.7 mg COD/g MCFA。准二级方程能更好地描述糖蜜废水在MCFA上的吸附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方程结果表明孔扩散并非唯一的速度控制步骤。吸附平衡表明,Freundlich等温线最符合吸附模式,为优惠吸附。D-R模式中的吸附自由能Ea值推断更可能是物理吸附而不是化学吸附。吸附热力学参数ΔG0(<0)、ΔH0(5.130 kJ/mol)和ΔS0(19.936 J/(mol.K))表明MCFA对糖蜜废水的吸附过程为可行的,自发性的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237.
采用两级絮凝-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实验室无机废水,研究了该方法对重金属、硫化物、挥发酚、苯胺和浊度等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絮凝温度、搅拌、曝气及污水pH值调节范围一定的情况下,硫酸亚铁(FeSO4.7H2O)与聚合氯化铝(PAC)结合的二级絮凝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重金属和硫化物等污染物。二级絮凝处理中,使用聚合氯化铝(PAC)对一级絮凝中去除效果不好的Cr6+的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达到90%以上;活性炭对苯胺和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都在90%以上。同时,该方法还有效降低了废水的浊度和色度。因此,是一种快速、低成本和工艺简单的处理实验室废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38.
改性粉煤灰协同PSFA处理高度乳化油废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正交实验对改性粉煤灰协同粉煤灰基混凝剂PSFA处理高度乳化油废水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处理500 mL废水,投加改性粉煤灰25 g,粉煤灰基混凝剂6~8 g,PAM6~9 mL,pH为7.0,搅拌10~15 min的优化条件下,高度乳化油废水中COD、石油类物质的去除率可分别可达85.4%及50.3%。该方法与传统CaCl2+PFS+PAM组合相比,具有处理效果好,沉降速度快,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9.
在Ti(Ⅳ)和过氧化氢存在条件下,考察了臭氧化酸性苯乙酮溶液、硝基苯溶液和垃圾渗滤液(浙江衢州某垃圾填埋场)的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在pH2.86条件下,单独臭氧化处理对苯乙酮、硝基苯和垃圾渗滤液的COD去除率分别为10.1%、44%和28.6%。BOD,/COD值分别从原来的0.039、0.060和0.085提高到了0.130、0.158和0.174,仍属生化难降解废水。当体系加入Ti(Ⅳ)后,臭氧化苯乙酮和硝基苯的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5%和65%,BOD;/COD则提高到了0.679和0.314,可生化性提升明显。对于垃圾渗滤液,只有当体系加入Ti(Ⅳ)和H22后,臭氧化COD的去除率达到66.6%,BOD、/COD提高至0.425。上述结果对酸性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实际意义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240.
利用高效降解菌对受污土壤进行生物强化修复是提高修复效果的可行途径之一,其中降解菌的竞争力与适应性是决定强化修复过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实验室保藏的1株氯氰菊酯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CF31为对象,开展菌株生长特性及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F31生物活性高,环境适应力强,在温度15~35℃,pH值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