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0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15篇 |
综合类 | 110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24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3.
去年11月底,国务院终于发布了《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并从颁布之日起实施,再一次把污染减排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对于如何污染减排,好些地方仍然不甚了了。本刊近日采访有关官员、专家,并组织记者赴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等减排工作较典型的地区进行采访,希望他们的“声音”、“脚印”对大家有所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4.
105.
利用2种不同表面处理的陶瓷作为载体,用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进行了纳米TiO2光催化薄膜的负载.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扫描电镜(SEM)对薄膜的粒径、横断面及表面组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TiO2的平均粒径约为15 nm,釉面陶瓷TiO2薄膜分布均匀,膜厚约为300 nm;无釉陶瓷TiO2薄膜分布不均,膜层不明显;2种载体中的一些基质离子在TiO2薄膜有渗透.苯酚的降解实验表明,以2种不同表面处理的陶瓷为载体的TiO2薄膜对苯酚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就催化活性而言,TiO2/釉面陶瓷>TiO2/无釉陶瓷,分析认为基质渗透的Ca2 有降低TiO2光催化活性的作用;该薄膜对实际生产多菌灵废水具有催化降解作用.重复降解实验20次,TiO2/釉面陶瓷和TiO2/无釉陶瓷对苯酚的去除率仅分别降低9%和6%. 相似文献
106.
107.
针对传统复杂人机系统人误分析中,只注重影响因素与人误的直接关系,而忽视影响因素内部关联的问题,将CREAM中9个共同绩效条件因子(CPC)视为初始人误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其内部关联性,提出了一种因子修正规则。首先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过往人误案例分析,对CPC因子进行分类,并得出同类因子间具有非负相关性;然后分析CPC因子调整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入新的CPC因子,建立了CPC关联模型;最后利用逻辑推理方法,证明CPC因子中的被影响因子在任何初始判断结果下均可能由于其他因子的影响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得出因子修正规则,该规则简单且易于理解,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8.
109.
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工程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长江上游实施已有十余年,剖析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与生态建设投入间的响应关系,对区内未来生态建设的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年际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趋势拟合等方法,研究长江上游地区2002年至2013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分析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与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整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6%,主要体现为中等植被覆盖向高植被覆盖转化;植被覆盖增加区域远远大于植被覆盖减少区域,其中增加的区域占整个长江上游流域的86.02%,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以北、云贵高原以及横断山区中小起伏的山地;植被覆盖减少区域占6.09%,主要分布于汶川地震灾区以及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型城市群及其周边。其次,近10 a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投资对长江上游植被覆盖增长起促进作用,在研究区内有261个县级行政区具有较好的造林效率,达县级行政区总数的90%,集中分布于云贵、川陕交界处及西部高山、高原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