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0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芜湖市岸线资源的时空演变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港口地理学产生以来,港口体系的形成与演化、港口与腹地的交互作用、航线网络结构与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岸线资源的时空演变、合理开发与规划管理等相关内容未能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仅有的研究多数散见于流域开发与管理、港口规划、河道演变与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报告中。以沿江城市芜湖为研究对象,在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背景下,将其可利用岸线资源的空间演变划分为沿中江发展、沿青弋江发展、沿长江北扩、沿长江南延、一江两岸统筹发展等5个阶段。以此为基础,选取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等指标综合判别“新芜湖”的岸线资源等级,并结合后方腹地岸线需求对岸线开发进行功能分区,最后总结了“新芜湖”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措施,如实施两岸联动策略、制定岸线准入制度、实行岸线有偿使用、建立岸线调整体制等  相似文献   
82.
往复流砾石床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往复流砾石床对雨污混合流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设计两个相同的砾石床系统,采用回流与间歇流同步的进水方式,通过调控水位和停留时间使砾石床内部循环往复运行复氧,同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分析在两种水力负荷(132 mm·d-1和158 mm·d-1)条件下干湿交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配水...  相似文献   
83.
基于受体模型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土壤镉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约150km2范围内土壤重金属Cd元素的含量分布和潜在来源情况. 并利用主成份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PCA/APCS)受体模型定量解析了土壤中Cd的来源, 结果表明土壤中Cd的来源以源1为主(来源分担率为:源167%、源28%、源316%,其他源9%).同时利用该受体模型得到了在每个采样点的源贡献量, 并用地统计学方法插值了Cd的源贡献量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 Cd各个源贡献量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状况, 其中最大源1的高贡献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 结合PCA分析和源贡献量空间分布状况, 初步推断源1可能为电子工业源,源2为城市大气沉降,源3应为成土母质. 研究结果表明, 将PCA/APCS受体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对土壤重金属隐性污染源进行定性识别及定量解析.  相似文献   
84.
采用纳米Fe0还原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纳米Fe0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有机酸等因素对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0对Cr(Ⅵ)的还原效果明显,其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是铁粉和铁屑的7和13倍.Cr(Ⅵ)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1、Fe0投加量为5g·L-1条件下,反应24 h时纳米Fe0对Cr(Ⅵ)的还原率达82.7%.溶液低pH值可以促进Fe0的腐蚀速度,提高反应速率,当pH值为3.0时还原效果最好.草酸、丙二酸和丁二酸对纳米Fe0还原Cr(Ⅵ)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种有机酸对Cr(Ⅵ)还原率的提高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草酸、丙二酸和丁二酸.  相似文献   
85.
对吸气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中采样管网进行优化设计是提高其探测性能的重要手段。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管网内气体运动数学模型,给出各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分析常见管网布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吸气式采样管网的优化设计方案:视每个采样孔为1个点型感烟探测器,采样孔间距基本一致,调整孔径使各采样孔进气量相同,孔数较多时,可增设末端孔,以缩短气体样本传输时间。从理论上分析管网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luent 6.3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样本传输时间与管长、管径、开孔数成正比,与总流量和末端孔孔径成反比。  相似文献   
86.
紫茎泽兰茎秆厌氧发酵产甲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不同原料处理下,紫茎泽兰的茎通过池外厌氧堆沤后传代试验发酵情况。传代试验结果表明:干燥与厌氧堆沤能降低原料中毒素对沼气发酵的影响,传代产气总量最高为6 015 mL,产甲烷率最高为64.22%。以上述两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TS、VS值发酵前后变化,探究了温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对发酵系统的原料利用程度,40~45℃是微生物发酵的不利温度。从原料有效利用与实际操作角度考虑,中温条件最适合沼气发酵,粉状原料30℃时产气与产甲烷为最佳,TS与VS产气率与产甲烷效率分别为152.8 L/kg、74.3 L/kg。  相似文献   
87.
新兴污染物(ECs)释放到水体中能够对野生物种和人群健康构成潜在隐患.天然有机质(NOM)含有羟基、氨基、羧基和醌基等活性官能团,可参与水体中天然酶介导的酶催化氧化腐殖化反应(ECOHRs),并通过自由基耦合机制与ECs形成共价结合产物.该过程不仅降低了ECs的生态毒性,也增加了水体中有机碳、氮储备.然而,如何分析和鉴定ECOHRs中ECs和NOM分子之间形成的共价结合产物已经成为限制研究者阐明ECs在天然水体中迁移和转化机理的瓶颈.本文综述了天然水体中ECs的来源、污染现状、分布特征和生态毒理学效应,明确了ECOHRs对ECs生物有效性和转化行为的影响,重点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结合~(13)C-同位素比值技术分析和鉴定了ECs和NOM分子之间形成的共价结合产物.该方法主要通过精确的分子量、同位素标记差值和相对强度比值,从水环境中筛选出ECs和NOM分子之间所有可能存在的共价结合产物,为深入阐明ECs在天然酶介导ECOHRs中的归趋和转化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8.
除草剂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应用平衡法研究了除草剂苄嘧磺隆在8种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苄嘧磺隆有很强的吸附性,且随供试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其吸附性呈明显变化.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uendlich方程,其在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f与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93*和0.7751*,p<0.05),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r=0.7068*,p<0.05).苄嘧磺隆在土壤上的吸附自由能为11.45—13.38KJ/mol,表明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9.
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的开发优势及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该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0.
渤南低渗透油田污水生化处理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南油田属典型的低渗透油田,注水水质要求达到A1级,而污水中的分散油和乳化油是污水处理的难点和重点。为给污水站的建设提供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单元和最佳参数,通过室内模拟研究,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结果表明,当污水停留时间为8 h时,生化系统可将污水含油量由10~25 mg/L降低到1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96.18%,COD稳定在100 mg/L以内,通过生物之间的竞争作用和高浓度的氧,有效地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使腐蚀率控制在0.076 mm/a以下。同时,该试验表明,8 h为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最佳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