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304篇
安全科学   273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1070篇
基础理论   182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81.
利用185~253.7nm紫外光联合降解低浓度二硫化碳废气。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气体浓度、流速以及湿度下,该技术能够有效降解二硫化碳使其浓度低于人的嗅阈值,同时研究也发现,该技术对苯乙烯和甲苯二甲苯等有机废气也有同样的处理效果,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2.
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生态环境数据获取与应用的智能服务.通过水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借助传感技术、传输网络和智能联动等手段,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信息,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在综述了水生态环境物联网智慧监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基于物联网总体架构,重点从感知技术...  相似文献   
783.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1954-2011年气温和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产量等资料为基础,对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58 a来平均气温呈线性升高,速率为0.34℃/10 a;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时间和空间变化同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气温每升高1℃,可导致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单产分别增加约541.6 kg/hm2,336.8 kg/hm2,195.8 kg/hm2,289.3 kg/hm2。水稻种植范围向北向东扩展明显,比重逐年升高;小麦种植比重大幅度下降,种植范围呈明显北退;玉米种植比重在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向北部和东部不断延伸;大豆种植重心逐渐北移,种植比重显著增加。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同气候变暖引起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4.
通过水热共沉淀法制备了Mn1-yNiyOx复合氧化物催化剂(y=0.1~0.5),考察掺杂Ni对Mn基氧化物在甲苯燃烧中的影响,在获得最优锰镍比例后,对其热稳定性与耐久性进行测试,然后通过XRD、N2吸脱附、SEM、H2-TPR以及XPS对其物理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和Ni在甲苯吸附和活化中产生相互作用,生成更多的Mn4+以及表面吸附氧,提供大量的反应活性位点,增强了催化氧化性能.Mn0.8Ni0.2Ox在甲苯催化燃烧中表现出的催化性能最好,其热稳定性与耐久性也表现优异,与MnOx在甲苯催化燃烧中相比,其T50T90分别下降12和11 ℃,在238℃即可将甲苯完全氧化,并且碳平衡值约为99%,无二次污染产生,该研究成果可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催化燃烧提供更好的方式和材料.  相似文献   
785.
长期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差异及其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其中高量有机肥(HOM)、低量有机肥(LOM)和秸秆还田(STW)处理较对照(CK)处理分别增加了18.5%、12.9%和18.4%.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增加了土壤中化学抗性化合物(脂族性、芳香族)、碳水化合物以及有机硅化合物的官能团吸收强度,其中HOM、LOM和STW处理最为明显.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例,HOM、LOM和STW处理下其吸收强度为0.30、0.25和0.29,较CK分别增加了87%、56%和81%.表层土壤有机质各官能团的吸收峰强度皆高于深层土壤,同样以HOM、LOM和STW处理的差异最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丰富的化学抗性官能团结构的影响,贡献于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这也从一方面揭示了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化学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786.
采集了浙江省富阳市环山乡某冶炼厂小高炉附近受铜、锌、铅、镉不同程度复合污染的4个农田土壤样品,首先扩增土壤总DNA中的16S rDNA,然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析了长期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复合污染明显改变了农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但与多样性的改变不是简单的负相关关系,最大的多样性指数出现在中等污染程度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787.
活性氧化铝对水中磷的去除与回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使用活性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磷的吸附特性,并对不同提取剂对磷的回收效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对使用蒸馏水、自来水及洱海入湖河流罗时江水配制的磷溶液有不同的磷吸附效果,其对3种不同磷溶液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均符合Langmuir模型,经计算得到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0.88、32.15和29.85 mg·g-1.通过吸附试验表明,电解质的存在对吸附效果有促进作用.pH值越低,活性氧化铝表面的Zeta电位越高,越有利于磷吸附.对比使用4种不同提取剂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0.1 mol·L-1NaOH基本可以完全提取活性氧化铝吸附的磷.  相似文献   
788.
污泥焚烧被认为是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已成为目前污泥处置的主流方式。印染废水处理设施和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环境风险属中度,推荐采用焚烧的处置方式。通过对燃煤热电厂掺烧污泥飞灰属性鉴别采样方法的分析和筛选,依据GB 5085.1—2007至GB 5085.6—2007等相关规范对飞灰进行鉴别,认为燃煤锅炉掺烧少量印染污泥和生活污泥后,其飞灰不具备危险固废特性,可按照一般固废进行综合利用。焚烧产生的飞灰特性取决于掺烧污泥的属性,要求污泥焚烧项目飞灰综合利用前应按要求开展危险废物鉴别。  相似文献   
789.
本文通过对辽东湾北部和东、西两侧滨海地区108个地下水井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1)辽东湾海水入侵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其分布特点是严重海水入侵区、轻度海水入侵区由岸向陆呈带状分布;东西两侧以砂砾质海岸为主,局部地区海水入侵较重,大部分地区海水入侵较轻;(2)辽东湾地下水化学类型可分为五种类型,其分布特点是由岸向陆呈带状分布,规律明显,反映了海水入侵分布特征。氯化物型一般分布在微咸水至咸水区,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或氯化物重碳酸盐型、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型或氯化物重碳酸盐硫酸盐型分布在微咸水向淡水过渡区,硫酸盐重碳酸盐型或重碳酸盐硫酸盐型、重碳酸盐型主要分布在淡水区。  相似文献   
790.
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是支撑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本文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需求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重目标为约束开展自上而下的宏观路径研究;以合计贡献了我国碳排放(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90%以上的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6个重点行业以及建筑、交通2个重点领域为对象,开展自下而上的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通过上下路径反复迭代、行业间耦合优化,打通宏观路径与微观措施的联动和双向反馈,最终形成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达峰路径. 结果表明: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需抓紧部署、大力推进包括清洁能源降碳、能效提升降碳、资源循环降碳、管理调控降碳等4类关键举措,方可实现我国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峰的目标,峰值较2020年增加5.0×108~7.0×108 t左右,达峰后将保持3~4年的峰值平台期. 受需求与技术驱动,不同领域碳排放总量将梯次实现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含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5个重点行业)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稳定下降;电力行业和交通、建筑领域碳排放均在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 经测算,2021—2030年间,为推动碳达峰采取的4类关键措施预计需投入2.08×1013元;其中清洁能源降碳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成本最高的措施. 为保障关键举措顺利落地,建议全面加大政策创新,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碳总量控制与交易市场机制、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行业准入及产业结构政策体系、价格财税及投融资机制等. 本研究分行业及领域的碳达峰路径研究成果及所识别的关键控碳减碳技术手段、措施和政策将为国家碳达峰路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