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19篇 |
综合类 | 34篇 |
基础理论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周宏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2)
生态技术是指与生态平衡相协调的技术,亦称之为清洁生产技术或清洁技术,它强调防治废弃物污染环境,而不是环境污染后再去治理。生态技术是社会、经济能稳定、持续和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使用的原材料减少。随着毫微技术的进程,除了微电子,如人们熟知的收音机、计算机体积减小外, 相似文献
52.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即使气候变暖不严重,也要发展低碳经济,因为化石能源的耗尽是或早或迟的事情。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计划加市场,是低碳中国可行的好模式,千万不要舍近求远、弃中求洋。 相似文献
53.
企业是经济发展主体.国家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落实到企业的行动中。新汶矿业集团适时提出了“煤炭产业集中化、非煤产业集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改变单一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围绕煤炭生产这一主导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煤、电、化(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的新型产业格局。着眼于煤炭相关产业的全面升级.大力发展“煤基多元化”产业集群;着眼于资豫型城市的转型.全力构筑“非煤集优化”产业链条;着眼于提升矿井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矿区煤炭资豫综合利用水平。以四大工业园区为依托.构建特色区域经济.探索出一条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54.
周宏春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1,(9):11-14
循环经济这一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的风头已经没有原来那么盛了。差不多被新近出现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理念盖过了。究其原因。看看领导的讲话、有关报告和文件中的用词变化,大致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里,我只谈一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宏春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4(6):4-9
论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与我国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重点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6.
周宏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60-64
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如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发展与稳定、开发与保护、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市场、效仿与创新等,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
“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突破口。针对2006年节能减排指标没有完成的现实,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8.
59.
向污染宣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提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也成为2014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保护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应通过完善各项职责、利用市场机制、改革现行考核机制等措施向污染宣战。 相似文献
60.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等,成为社会热点议题。数据是研判环境形势、预测变化走向、评价治污效果以及解决紧迫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开启智慧环保时代创造了条件,也将对环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