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5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为了揭示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与产出的空间格局特征,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论文以国家粮食主产区河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能值理论与空间分析技术,估算了河北省138个县种植业主要投入产出能值指标,从地理学视角上,重点探讨各项能值指标的空间格局差异与分布趋势。研究结果显示:①河北省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与产出各项能值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特征,其区域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差异显著;②能值投入率(EI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地区,平均值15.81,区域差异相对较大;③能值产出率(EY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邢台-邯郸的东南部地区;④县级层次上有机能能值(FR)、能值投入功率(EmPower)、能值产出功率(IEmPower)等种植业投入产出指标在省域范围内呈现出"U"型、倒"U"型、一阶型等空间分布趋势。在科学分析区域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空间差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规模化经营、种植业结构科学调整等提高能值利用效率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2.
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观主体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城市微观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城市微观主体碳排放评测模型,探讨了城市微观主体土地利用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某单位为例,采用交通周转量与连续逼近法,对研究单位园区间流通带来的碳排放进行了评测。结果表明,交通方式的选择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显著,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排序为:城市公交<综合交通<单位通勤<私人轿车。  相似文献   
23.
由于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没有限制情况下降低的现象,即为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本文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合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解释资源环境复合要素,对传统的阻尼模型进行修正,定量测算资源环境对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增长阻尼。结果表明,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对经济发展的增长阻尼为0.03611。充分发挥资本对资源环境的替代作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人口的增长率是实现南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4.
目前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县域尺度,关于开发区这一特殊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开发区是我国当前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所具有的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促进其腹地甚至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和监测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开发利用状况、社会影响和环境质量三方面构建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对中度可持续的隶属度0.539最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为中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25.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是继2004南京学术年会、2005济南学术年会之后,我国资源科技界的又一次盛会,这次学术年会具有几下特点: 1学术水平高,资深专家高瞻远瞩引领科学发展方向 大会特邀报告和各分会场报告的学术水平普遍提高,既展示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也体现了我国资源工作者将资源科学的前沿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聪明智慧。  相似文献   
26.
高速铁路在正线、站场等永久用地建设同时,也占用一定数量的临时用地。受特定服务半径和施工条件限制,临时用地占用耕地难以避免,而因重载荷、强硬质的使用特征,部分临时用地类型农用复垦技术难度大、经济代价高。研究在总结高速铁路临时用地类型与土地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临时用地复垦利用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土源、弃渣场地等因素限制,制梁场等临时用地复垦为耕地困难较大且投资过高,而建设用地方向复垦则较为适宜。考虑到与土地管理政策相衔接,研究提出应将临时用地选址及其复垦适宜性评价纳入项目永久用地报批程序,并加强临时用地的选址控制、规划审批控制、工程破坏控制和复垦利用控制。  相似文献   
27.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耕地撂荒增多等多种农业问题,土地整治是当前中国改善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计量模型以解决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优化,案例区农业生产消耗降低了20.41%、地块平均规模增大了53.72%、户均地块数降低了34.92%,平均耕作距离减小了68.17%,可促进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丰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储备作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已在许多城市开展。从主要城市目前土地储备计划制定过程来看,普遍存在资金导向和项目需求问题,使其缺乏与城市发展规划间的协调,易导致区域整体利益下降。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储备与供应计划,改资金导向型为功能导向型,改项目需求型为规划引导型,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资产化、土地资产的资本化,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是土地储备计划研究的基本目的。论文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从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入手,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土地储备潜力分析与评价,并据此确定土地储备数量与时序,就如何合理制定土地储备计划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铁路运营里程快速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但受行业特点、线路规划、功能设计、土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既有铁路用地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低效利用或废弃闲置土地。由于铁路用地具有公益性、无偿划拨性、使用无期限性等特点,在当前支持盘活现有铁路用地、鼓励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背景下,根据既有铁路用地的利用性质及设计功能的发挥情况,在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的资源条件和利用态势提出优化开发途径,结合潜在利用方向进行综合潜力评价,进而提出综合开发利用策略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建设用地改造方向为重点,选取南京市区范围内4宗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开展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分析思路,对推进铁路存量用地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30.
土地利用系统作为人类与自然界交互的关键载体,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分析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联特征,解释其对SDGs的支撑能力,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内涵解析框架,探索其对SDGs的支撑机制并构建可持续发展支撑力评价体系,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以土地利用系统为核心,在人地关系视角下解析其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分析其在人地耦合系统中的运行机制,揭示其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可为确定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解析。(2)山东省土地利用系统支撑力呈“省域西低东高、市域中心低周围高”分布,研究期内,66%的区域实现了支撑能力的提升,支撑力变化呈现“西北部提升、中部及东部下降”现象。具有农业优势的西部平原区对SDGs的直接支撑及自身稳定力提升,但间接支撑力有所下降,东部经济发达区自身稳定力有所提高,但直接及间接支撑力下降。(3)各类型支撑力变化空间相关性显著。显著区域多分布在市辖区,菏泽市农业发展能力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东营市土地经济产出及社会供应能力呈高—高集聚,土地自身稳定力呈低—低集聚。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系统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实证分析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政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