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我国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工作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的实施对环境评价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不够,众多环境评价工作者在评价工作中难以准确理解规范的要求,在确定主要评价对象、选择定量评价方法、采用科学的监测手段等方面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技术导则》的要求以及实际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从水文地质专业工作的角度,讨论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水质和水量评价方面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就《技术导则》现状监测和影响预测中较难实现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修订建议,以供广大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在食品行业建立和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意义和方法,提出引入ISO 14001后,通过其运行中的三级监控机制,可实现环境管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SBR系统中同时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龙  肖文德  李伟  孙璐 《环境工程》2005,23(4):29-32
采用单级SBR系统处理含有机物和氨氮的模拟污水并研究了单级生物脱氮的主要影响参数。实验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硫酸铵作为氮源,研究了不同的CN和DO对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Cr、NH3N浓度分别为244~500mgL和45.4~52.2mgL、反应条件为DO=1.0~3.0mgL、CODCrNH3N=5~10时,反应器中CODCr、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1%~91.0%、75.1%~94.7%。根据试验结果,对同时硝化反硝化过程的一个代表性周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商界领袖们投入几乎所有的时间在经济和政治系统内运作,遵守着这些系统内部的“游戏规则”。他们很少考虑这样构一些问题,比如:这些规则正确吗?究竟是什么潜在的假设在指导着经济和政治系统?商业最终的目标和意图是什么?我们是在实现这个目:际和意图的过程中吗?如果不是,原因何在?什么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法、混凝-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对影响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的各种要素如投加量、配比、吸附时间、pH值等条件进行试验后,得出了去除有机物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对混凝-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而言,混凝可以有效去除浊度,去除率达93.9%以上,活性炭对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其最佳投加量为35mg/L。  相似文献   
16.
有机酸对土壤中Pb和Cd淋洗动力学特征及去除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辽宁葫芦岛锌厂周边农田耕作层(0 ~ 20 cm)土样,以酒石酸、柠檬酸和草酸为淋洗剂,研究其对土壤中Pb和Cd的淋洗动力学及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对Pb和Cd的解吸量从大到小的有机酸均为酒石酸、柠檬酸、草酸,而动力学过程均可以用Elovich方程描述(R2=0.9698~0.9968),表明该淋洗解吸过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试验条件下(pH值为2、3、4、5和6),pH值降低,3种有机酸对Pb和Cd的淋洗量均增加,表明有机酸分子中的质子活化了土壤中的重金属,促使其解吸.温度升高(25~ 45℃),3种有机酸对Pb和Cd的淋洗量也增加,表明温度升高加速了重金属离子的扩散,促使其解吸.3种有机酸对Pb和Cd 4种形态的淋洗去除效果不同,对Pb,去除率从高到低的不同形态为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残渣态;对Cd为弱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  相似文献   
17.
海陆风环流对沿海和内陆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有重要作用,基于风廓线雷达数据、大气PM2.5和O3质量浓度数据等分析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海陆风局地环流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大气污染物PM2.5和O3浓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海陆风,海陆风发生的年平均日数为37.8 d.海陆风频率和强度在滨海高于内陆.海风持续时间在滨海大于内陆,而陆风持续时间滨海小于内陆.夏季的海风强度最强,其内陆地区风速和强度均小于沿海地区.海陆风导致该区的PM2.5浓度降低和沿海地区O3浓度升高.风向风速对污染物PM2.5和O3的影响在滨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加显著.滨海地区的PM2.5污染主要来自西北方向(WNW、NW 、和NNW),西北风(NW)和偏南方向的风 (SSW、S、和SSE)会分别导致夏季和春季的O3浓度增大.随着风速增加,O3浓度增大,大约当风速在 3~4 m?s-1 时增加到峰值,然后逐渐减小.海陆风对沿海地区的O3及其前体物等污染物的循环输送及其引起的湍流混合使得沿海地区的O3变化变得很复杂.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对各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空间收敛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剔除前后,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差异;(2)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且省际之间差异较大,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3)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同时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且条件收敛速度更快;(4)交通发展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对收敛速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对收敛速度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AERMOD与EIAA大气预测模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准确评价项目实施后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需采用合适的大气预测模型.从大气预测模型系统组成原理、应用范围、应用过程、预测结果等方面对AERMOD和EIAA大气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