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166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41.
福建省省级机构改革中 ,安全管理机构改革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 ,将省安委会办公室和原劳动厅安全生产监察和矿山安全监察职能全部划归省经贸委。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机构改革 ,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 ,省经贸委领导也给予大力支持 ,在人员职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给予安全口设置二处一办 ,即安全生产监察处、安全生产处、省安全生产委员办公室。机关行政编制 2 0名 ,机关工勤人员编制 2名。安全口的工作统一由省经贸委副主任、省安委会常务副主任、省安办主任邓云贞同志分管。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编制 11名(含 2名工勤人员 ) ,主任由邓…  相似文献   
142.
安全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巨系统,它的建设就是一项巨系统工程。本文就安全文化基础工程建设、安全文化实施工程建设和安全文化教育工程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说明一个道理,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及道德规范、安全人生观等走进千家万户公众皆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3.
以阳泉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矿区发展能力、环境问题与治理以及生态环境变化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矿区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矿区1990年、2000年、2010年三年生态环境综合情况分别表现为差、差、中的质量等级,发展趋势良好。因此,矿区应继续实行污染物排放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同时提高废水复用和植被恢复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4.
文章在分析四川省制革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制革行业在四川省制革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所处的优势和劣势。结果表明,极坐标(ρ,θ)=(0.536,71.89°)处于坐标轴的第一象限,四川省制革行业应采取相对开拓的优势机会型战略,并据此提出相应具体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5.
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每个月调查了东湖总有机碳(TOC)的时空分布,并对TOC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东湖TOC的浓度范围为0.493~9.962 mg/L,年平均值为2.671 mg/L,夏季(6-8月)、秋季(9-11月)、春季(3-5月)、冬季(12-2月)TOC浓度呈现由大变小的趋势。东湖5个湖区TOC值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庙湖和水果湖TOC浓度较高,汤菱湖TOC浓度适中,菱角湖和郭郑湖呈现季节性高浓度的TOC值。相关分析表明,TOC与总磷、溶解氧、电导率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温度显著正相关,与pH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发现,东湖TOC主要来源有污水、含油废水的排放,降雨带来地表径流以及生物活动,而TOC浓度的时空分布与降雨、污水排放、施工、旅游活动、生物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6.
为了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HgCl2及河豚毒素(TTX)毒性的响应,本文以地衣芽孢杆菌作为响应菌株,采用夹层膜法制作固定化微生物膜,以氧电极为换能器制成微生物传感器,通过试验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微生物传感器对HgCl2及河豚毒素毒性的响应情况,并研究了其毒性响应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微生物传感器对HgCl2及TTX的毒性均有响应,对HgCl2毒性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2~1.6 mg/L,线性回归方程为y=0.233 7x+0.013 1,线性相关系数为0.972 1,对TTX毒性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8~140 μg/L,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2 2x+0.034,线性相关系数为0.955 0;地衣芽孢杆菌可以作为HgCl2及TTX毒性传感器的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47.
为深入挖掘解磷菌资源,采用无机磷和有机磷培养基对内蒙古荒漠灌木根际解磷菌(phosphorus-solubilizing bacteria,PSB)进行分离筛选,以16S rRNA基因序列初步分析PSB的分类地位;采用钼锑钪比色法和钒钼比色法分别测定菌株的解无机磷和有机磷能力;采用铬天青S(CAS)蓝色平板法筛选可产铁载体的菌株,根据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产铁载体能力.结果表明:从荒漠灌木根部共分离到62株解磷细菌,分属6纲和21属,其中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32.26%)为最优势菌纲,芽孢杆菌属(Bacillus,17.74%)为最优势菌属;其中23株菌可以使PVK培养基变色,解无机磷能力较强,为4.2~33.99 g/mL;32株菌可在有机磷培养基上生长,其解有机磷能力为0.30~191.03 IU;有22株菌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其铁载体的相对含量(As/Ar)范围为0.47~0.99.研究显示:内蒙古荒漠灌木根际PSB类群多样,且不同灌木间PSB组成差异较为明显;含有多种较高解有机磷能力和产铁载体能力的PSB菌株是多种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8.
不同来源生物质炭表面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不同.以3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椰壳粉末、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采样技术监测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揭示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及其与吸附固定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生物质炭粒径相差不大,但椰克粉末的BET比表面积比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高2个数量级,孔隙结构发达.②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椰克粉末对3类有机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均很强,投加10个月,沉积物孔隙水中3类有机物的质量浓度降低92.7%以上,与其属于非极性吸附剂、BET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有关;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弱,分别为62.5%和59.6%,与其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有关.③生物质炭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能很快达到平衡,也与其BET比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相关.研究显示,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如BET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等)是影响有机物污染沉积物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9.
为了深入探究DON(溶解性有机氮)在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作用和生态效应,寻找科学的DON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选择洱海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室内接种细菌和铜绿微囊藻进行对比培养,运用三维荧光-平行医疗法(3D EEM-PARAFAC)研究菌藻对比培养条件下湖泊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及各DON荧光组分生物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① 藻类培养条件下洱海表层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8.49%~42.5%)略低于细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有效性(10.5%~45.3%). ② 藻培养条件下,DON生物利用率与藻细胞密度增长量呈显著正相关,即藻细胞密度的增长量可作为反映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的指标. ③ 菌类培养过程中DON光谱学特征参数[如SUVA254(254 nm处紫外吸收光谱系数)、SR(275~295 nm处吸收光谱系数与350~400 nm处吸收光谱系数比值)等]与DON含量相关性总体较细菌培养好;培养液中SUVA254有不同程度下降,SR指数均有上升,大分子DON和高芳香性DON可被微生物降解.相比于陆源荧光组分,内源荧光组分的生物有效性较差. ④ 相比而言,藻类培养方法能更直观地反映沉积物DON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湖泊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的指标,即藻类培养方法更适合评价洱海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0.
近年来,风暴潮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风暴潮为研究对象,从风暴潮灾害数值模拟预报技术、风暴潮灾害致灾机理、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监测预警、风暴潮灾害损失应急管理等五个方面回顾分析国内外有关风暴潮灾害研究的进展情况,揭示目前国内风暴潮灾害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风暴潮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