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沈阳市黑臭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及其光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阳市5条黑臭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支流I和支流II为重度黑臭,支流III、IV和V为轻度黑臭。运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方法对黑臭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组分进行了表征,并通过与光谱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DOM各组分最大荧光强度(F_(max))与归一化遥感反射率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三维荧光分析结果显示,DOM分为2个类别3种不同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荧光组分C1(235nm/360nm)、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220nm/430nm)和C3(255nm/520nm)。水体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250~800 nm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系数(a_g)、总悬浮物吸收系数(a_p)曲线均随着波长的增大逐渐减小,空间变化特征明显;在特征波长440 nm处,轻度黑臭水体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系数总体上大于重度黑臭水体,重度黑臭水体总悬浮物吸收系数总体大于轻度黑臭水体。与正常水体相比,在可见光波段,沈阳市黑臭水体遥感反射率普遍较低,出现3个反射峰和1个反射谷。但支流I与其他黑臭水体不同,表面呈白灰色,导致其遥感反射率(R_(rs))呈现与正常水体类似的明显的波峰和波谷,是一类特殊的黑臭水体。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由归一化遥感反射率比值R_(688)/R_(555)与DOM组分最大荧光强度所建立的线性模型估算精度最理想。R_(688)/R_(555)与轻度黑臭水体DOM组分F_(max)的拟合程度好于重度黑臭水体。进一步研究表明,R_(688)/R_(555)与色氨酸类物质拟合程度较好,与腐殖质类物质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2.
工业废水毒性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缺乏规范的工业废水毒性评估体系的现状,系统归纳了国外在毒性检测、毒性评价标准与方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明确了工业废水急性毒性检测的重要性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全废水毒性测试法(WET)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并结合对毒性评价标准的阐述,系统总结了发展较成熟的毒性鉴别评价法(TIE)和效应导向分析法(EDA)的流程与应用实例,以期为中国工业废水毒性检测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重化工业区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重化工业突发环境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为了满足环境风险管理的需求,设计了重化工业区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对易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风险物质,从监控指标体系、监控布点方案、监控技术、监控数据采集传输、监控网络数据库构建、监控信息平台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集气态源、液态源和移动源为一体连续在线的环境风险源实时监控系统,有效实施重化工业环境风险源的管理和事故预防。  相似文献   
124.
采用生物膜工艺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曝气生物滤池以悬浮填料为生物载体,进水ρ(CODCr)为50~150 mg/L,实验规模均为12~36 m3/d.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膜法的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低浓度有机污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CODCr的去除率为40%~70%,NH3-N的去除率受水力停留时间影响较大,为3%~90%;对比采用颗粒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2种工艺,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稍好,但差别并不明显;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比,采用新开发的中空悬浮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CODCr去除率提高25%,NH3-N去除率提高10%.   相似文献   
125.
O3氧化工艺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O3)氧化法处理含高浓度黄连素和COD的制药废水,探讨了废水初始pH、O3投加量及初始黄连素浓度等因素对O3氧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O3氧化技术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O3能够有效分解废水中的黄连素,降低其COD浓度;黄连素浓度为700mg/L、COD为3500mg/L、pH为0.88的废水,进气O3浓度为14.05mg/(L·min),处理时间为180rain(即投加量为2529mg/L)时,黄连素和COD的降解率分别可达77.46%和41.28%,BOD,/COD比(B/C比)从0.06提高到0.34,增加了4.7倍;随着废水中初始黄连素浓度的升高,废水COD降解率逐渐降低。O3氧化法是一种有效的黄连素制药废水预处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26.
以Fe为电极,采用脉冲电絮凝法对实际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为了确定脉冲电絮凝法处理黄连素废水最优工艺条件,选择占空比、电流密度、脉冲频率、电极间距和pH等5个因素,开展了正交实验研究。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极差与方差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及优选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影响程度依次为:占空比>pH>电极间距>脉冲频率>电流密度;对黄连素去除率影响程度依次为:占空比>pH>电流密度>脉冲频率>电极间距。最优工艺条件为电极间距为1.5 cm,电流密度为16.7 mA/cm2(电流3.5 A,电压11.2 V),占空比为0.4,脉冲频率为0.1 kHz,pH为10,此时废水的COD与黄连素的去除率分别为61%与74%。  相似文献   
127.
采用Fenton法处理湿法腈纶聚合废水,考察了H2O2投加量、Fe2+投加量、p H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氧化和混凝作用去除废水污染物的影响,并分析了废水可生化性和特征污染物的变化。结果表明,Fenton法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初始p H为3.0,Fe2+投加量为15.0 mmol/L,H2O2投加量为90.0 mmol/L的条件下,反应120 min后废水COD去除率可以达到56.8%,其中氧化和混凝作用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43.3%和13.5%;处理后废水的BOD5/COD由0.24升高至0.43;处理后废水中丙烯腈以及其他多数有机污染物能被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28.
构建了潮汐流-潜流组合和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分别研究2种组合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平均进水COD浓度为214.28mg/L、NH4+-N浓度为10.57mg/L、PO34--P浓度为5.44mg/L、TN浓度为10.25mg/L,水力负荷为o.2m3/(m2·d)的条件下,潮汐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对COD、PO34--P的去除率分别为58.28%和46.99%,与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相近;对NH4+-N、TN,潮汐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的去除率分别为69.93%和71.03%,比潜流-潮汐流组合人工湿地分别高15%和33%。潮汐流-潜流人工湿地的组合,在系统内实现了硝化-反硝化的组合,强化了系统对TN的净化效果,其对TN的净化效果比-般的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提高20%~30%。总体上,潮汐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9.
以模拟的厌氧消化液为处理对象,通过小试实验,考察不同初始磷浓度Cp、Ca/P物质的量比、pH和温度下,碳酸根(CO3 2-)对磷酸钙沉淀反应回收磷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沉淀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O3 2-对以磷酸钙沉淀反应去除和回收磷的效率影响较大;Cp相同时,CO3 2-浓度(CCO3^2-)越大,P的去除率越低,低C,(20mg/L)时尤为显著;当CCO3^2-相同时,随着Cp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P的去除率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越来越小;增大Ca/P比和pH能提高P的去除率,降低CO3 2-对磷酸钙沉淀反应的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实际效果,应选择Ca/P比为3.33,pH为9.0作为适宜的反应条件;升高温度对降低CO3 2-对磷酸钙沉淀反应的抑制作用贡献不大。在Cp为60ITIg/L,Ca/P比为1.67,pH为9.0,温度为20℃的条件下,当CCO3^2-为0时,得到的沉淀产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HAP;当CCO3^2-为30mmol/L时,得到的沉淀产物为磷酸钙和碳酸合磷灰石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30.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技术是一种集污水净化和能源转化为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与能源回收技术,但是由于受到来自于阴极和阳极上不可逆反应过程和所用材料本身的限制,产生了由活化内阻、欧姆内阻等导致的电量损失,致使该技术难以获得较高且稳定的能量输出,进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随着近年来材料和生物领域的技术进步,上述损失可以通过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