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7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15篇 |
综合类 | 99篇 |
基础理论 | 15篇 |
污染及防治 | 25篇 |
评价与监测 | 7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大气污染物的源排放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内因,气象条件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外因。本研究通过构建PM_(2.5)浓度的两段式分布滞后模型,结合自然环境因素及经济因素对PM_(2.5)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第一段模型中构建了PM_(2.5)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分布滞后模型,第二段模型中构建了不同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主要包括工业源、生活源、机动车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源。在工业源中,工业废气重度污染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的贡献者;在生活源中,燃煤消费量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很大,这也是冬季供暖期间PM_(2.5)剧增的原因;在机动车源中,尽管黄标车的保有量仅占汽车保有量的10%左右,但却占据了颗粒物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利用京津冀代表性城市PM_(2.5)日度数据研究得出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压、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沙尘暴等因素对PM_(2.5)浓度的负向与正向作用。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PM_(2.5)浓度具有聚集的滞后效应,当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滞后一期、滞后两期、滞后三期大气污染物对PM_(2.5)浓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影响依次递减。构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污染源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一个地区煤炭消费量、工业废气重度污染行业工业增加值、黄标车保有量对该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
非均相Fenton反应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enton氧化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非均相Fenton反应适用的pH值范围较宽,能避免均相Fenton反应产生铁泥沉淀的缺点,成为近年来Fenton反应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较为详尽的评述。 相似文献
43.
土壤化学淋洗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土壤修复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化学淋洗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和专利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该领域国内外年度发展趋势;分析了论文和专利的重要研究机构、区域及国家分布情况;探讨了该领域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的差距。分析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应为淋洗的工艺与设备及淋洗剂。 相似文献
44.
以石墨为阳极,钢板为阴极,主电极板间填充具有特异催化功能和导电性能的铁锰双金属改性活性炭催化剂颗粒,进行三维电催化氧化实验,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通过浸渍煅烧法制备了铁锰双金属改性活性炭催化剂,且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考察了电压、初始pH、曝气量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电催化氧化去除乙腈的影响,再确定最佳实验条件后,考察了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稳定性、处理实际有机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铁锰初始比例为1∶2、煅烧温度为550 °C、投加量为300 mg·L−1、电压为24 V、初始pH为7、曝气量为4 L·min−1时,三维电催化氧化反应60 min处理效果最佳,乙腈去除效率达到96.1%,5次循环实验乙腈去除率仍能保持88.7%。且在处理实际废水中,也能保持高效的去除性能,并能同步去除氨氮。 相似文献
45.
针对曝气生物滤池(BAF)曝气不均导致的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模型对BAF多种曝气管道的布置方式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二维数值模拟,通过对单边枝状、中心枝状和环状3种曝气方式的流场分析,结果表明,单边枝状和中心枝状对应的曝气孔气量分布较均匀,而环状的4个弯角处由于相对低压造成曝气量少或无曝气;进一步就原型双边枝状曝气的三维数值模拟表明,各曝气口的曝气量都接近理论均值,标准偏差为7.67×10~(-5) m~3·s~(-1),可以取得较好的均匀曝气效果。本研究可以有效地助力曝气生物滤池的选型设计,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节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46.
为分析供暖期内各种物质与PM2.5的相关性和变化规律,以郑州市供暖期为例,运用Morlet小波分别对PM2.5、PM10、CO、NO2、和SO2的浓度进行分析,并对比各自主周期的小波系数模。结果表明,PM10与PM2.5波动主周期均为33 d,主周期小波系数模差值为0,与PM2.5相关性最高;SO2波动主周期为12 d,与PM2.5相差最大,相关性最低。由于燃煤中各成分含量不同,供暖期SO2与CO、NO2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6045和0.6949;SO2与PM10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4010。供暖期污染最严重的污染物是PM10和NO2,与非供暖期相比,两者与PM2.5相关系数增量分别为:0.1255和0.2858,相关性提高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7.
48.
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机制及在华北冬麦区的示范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文将底墒效应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技术、喷施多功能防旱剂五项单项抗旱技术在冬小麦播前及各个发育阶段适时、适地综合集成,并给出了应用量化指标。于1998~200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是通过各单项抗旱技术触发和优化冬小麦找水、增水、保水、节水、控水的五种水分利用机制,发挥了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库、麦田小气候效应和化学制剂喷施等多种防旱抗旱的效能,时间贯穿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可实现持续防旱抗旱。集成技术具有比各单项技术更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在两个典型大旱年的情况下,集成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6%~53.7%,平均提高27.7%;小麦增产7.0%~42.3%,平均增产16.6%;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90~1200元。 相似文献
49.
闽江口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利用GC-ECD和GC-MSD对1999年11月闽江口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范围是0.532~1.82μg/L,间隙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为4.54~13.7μg/L,沉积物(于重,以下讨论到的沉积物,无特别说明都是干重表示):28.79~52.07μg/kg;与其他河口如珠江口、九龙江口相比,闽江口的污染水平居中.间隙水的污染物浓度普遍高于其上覆水的浓度,而沉积物中的浓度大于间隙水、表层水,是由于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倾向于吸附在沉积物颗粒,并且通过再悬浮从底层向上迁移.对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各组分的含量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机氯农药的主成分为:β-HCH,DDE,Heptachlor(七氯),Endosulfan Ⅱ(硫丹),Methoxychlor(甲氧滴涕).DDE、β-HCH、EndosulfanⅡ分别占DDTs、HCHs和硫丹的主要部分;有机氯农药各组分间有正相关性,表明其河口有机氯农药陆源的土壤输入与相似的环境行为;对该河口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HCHs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一级标准,DDTs则超过该标准. 相似文献
50.
土石坝内部存在较多的接触面,在静、动力荷载作用下,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对坝体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动态单剪仪,开展了粗粒料与掺砾粘土接触面循环单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剪应力加载方向对相对位移有较大影响:相对位移总是在沿初始剪应力加载方向一侧较大;在一个剪切循环内,正、反向加载时,若剪应力较小,发生剪缩变形,若剪应... 相似文献